給中國當大使的美國公使,為中國簽訂第一個現代史上對等條約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不出意外的再次戰敗,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清政府此時才真正意識到,不懂現代外交規則,也是要挨打的,故而在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建立起專門跟各國打交道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開始中國外交事務的現代化進程。根據條約規定,各國列強公使進駐北京前門使館區,直接跟清政府中央對話。根據國際慣例,中國政府也要派遣相應的外交官員出訪各國,設立駐外辦事機構。以前,清政府一直以天下中心自居,對於各國都以藩屬對待,完全沒有現代外交的經驗和觀念。因而,如何開展現代外交,清朝從上到下都在摸索中前行,這就促成在特殊歷史階段,由外國人當中國外交全權使節出訪各國的事件。

蒲安臣

1861年,美國總統林肯派遣蒲安臣為美國第十三任駐華公使,任期共有6年。蒲安臣代表美國在中國推行的公正外交政策,奉行不使用武力,不要租界,不威脅中國的領土完整的友好外交政策,獲得了清政府高層的普遍好感,尤其是恭親王奕訢的認同,尤其是在協助清政府把飛揚跋扈的李泰國免職轟回英國後,獲得清廷的特別信任,認為蒲安臣是大清永遠可以信賴的朋友。1867年,蒲安臣在中國的外交公使任期已完,在辭別晚宴上,蒲安臣表示如果遇到跟列強各國交涉的事宜,他可以竭盡全力去幫忙。此時的總理大臣恭親王奕訢正在為中國派遣使節出使各國發愁中。按照清政府慣例,欽差大臣外出巡視,如皇帝親臨,地方要下跪迎接的。而在西方各國,人們只跪上帝,各國使節相互鞠躬即可,不可能對中國使節實行跪拜利禮儀。恭親王奕訢一看蒲安臣這樣說了,計上心頭,心想派蒲安臣代表大清出使各國,不就避免了儀式上的麻煩。因而上奏猛夸蒲安臣忠心用事,識大體,可以為大清的事奮勇向前,而且也避免了禮儀上的爭執。清廷很快批示,任命蒲安臣為「辦理中外交涉事務大臣」,率領中國外交使團出使美、英、法、普、俄諸國。為了平衡各國情緒,任命英國使館翻譯柏卓安,法國人德善為左右協理,一併出使。此次出使的高層均是外國人,也成為使團的顯著特徵。出使前,蒲安臣發現清朝居然沒有自己的國旗,自己動手設計了以黃底藍鑲邊,中繪一龍,長三尺,寬兩尺的清朝第一面國旗,清朝第一面國旗出自美國人之手也是一大奇聞,由此可見,當時清政府在現代外交領域完全沒有概念和意識。

蒲安臣使團成員

1868年四月,清朝派出的中國第一個外交代表團蒲安臣代表團到達美國。美國是蒲安臣的祖國,選擇美國也是蒲安臣精心設計過的。相對於英法等歐洲強國,美國政界對中國的觀感還是比較正向,民間也是比較平和,有助於兩國和平交往的建立。作為老牌的外交家,蒲安臣知道美國民眾對政府的影響,因此在去華盛頓的路上,蒲安臣以中國代理人的身份一直演講,闡述中國作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希望得到各國的認可,是帶著和平和平等來訪的。蒲安臣的演講獲得了民眾的高度認可,也為中美新條約的簽訂打下了良好的群眾基礎。到達華盛頓後,經過蒲安臣的努力,《中美續增條約》簽訂,史稱《蒲安臣條約》。這是中國現代史上第一個對等條約,也是蒲安臣出訪取得最大成果。條約中承認大清是跟美國平等的主權國家,不干涉大清內政,人民有自由往來的權力和義務,反對一切切割中國領土的要求。應該說,在現代史上,如此對等的條約,還是第一次,即使到今天。此次條約中關於雙方最惠國待遇的條款,為中國留美學子和赴美華工和華僑起到了法律上的保護作用。在這個條約後,中國留美學子大量增加,尤其是在美國歸還庚子賠款後,達到頂峰,這些留學生成為中國現代史上最重要的一批人。赴美華工也在這個條約簽訂後,開始大批前往美國,成為今天華裔的主要來源。

中美遞交國書

隨後,蒲安臣代表團先後訪問了英國、法國、普魯士到達俄國,在俄國訪問期間,蒲安臣因突發肺炎在聖彼得堡突然逝世,終年50歲。清政府獲悉蒲安臣去世的消息後,隆重表彰了蒲安臣為大清做出的貢獻,追封一品官銜,並贈撫恤金一萬兩白銀。代表團在繼續訪問比利時、義大利、西班牙等國,於1870年10月回到北京。此後,在這些開闊眼界後,清朝開始於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正式外派公使,中國的外交事業進入到現代化階段。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38116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