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唯獨華夏文明能持續數千年,從未迷失?和這些因素有關

華夏文明的朝代更替「遊戲」

從商朝做為「第一個朝代」(夏朝還在「躲貓貓」,姑且讓商朝排第一吧!」)起,中國歷史就開始了循環往復的朝代更迭。這種更迭就像是個遊戲,「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接力遊戲。遊戲規則大致就是中國人所謂的「遵天道順人心」。違反了就被踢出局,換下一個能守「規則」的接著「玩」。就像秦朝違反天道,忤逆人心,被小亭長劉邦踢出局。劉邦改個國號「漢」,登台繼續「玩」。「玩」的挺好,就傳給子孫後代,玩了四百餘年後被晉朝接力一樣(雖然中間出了個「王莽篡漢」的小插曲小搗亂),這種模式在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中不斷循環重複上演。

中國歷史朝代圖

這種遊戲最大的特色就是:它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石依託,從不迷失。古埃及帝國晚期被古羅馬暴揍之後,成為羅馬帝國一「小弟」。時間不長,來了波斯帝國,大哥小弟一塊揍。埃及不得不又跟了「波斯大哥」。可「波斯大哥」也靠不住,被阿拉伯人趕跑。就這樣,古埃及文明最終在阿拉伯人帶來的伊斯蘭文化的侵蝕之下, 漸漸迷失。古印度文明隨著雅利安人的入侵,公元前1000年就消失了。雅利安人所創造的文明,在孔雀王朝崩潰後,印度就陷入被外族不斷欺負,長期占領的輪迴。輪迴之中,文明再次迷失。古巴比倫文明起源很早,和古埃及文明一樣,被波斯帝國踐踏,又被阿拉伯人撿了便宜,文明早早迷失在伊斯蘭文化之中。基本規律是創造這些古文明的偉大王朝一咽氣,文明也隨著晃晃蕩盪,最終跟著帝國陪葬。

四大文明古國

唯有華夏文明,從未間斷的持續了數千年。它具有異常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不管王朝如何更替,誰來當皇帝,它都根深蒂固地屹立在這塊土地之上。它同時還具有異常強大的同化和包容能力。面對任何外來文明,最終都不免被它融化和吸收,猶如佛教被中國化一樣。

但另一方面,由於這種文明內部自身的原因,或許是因為過早的成熟。導致最近的五百年,缺乏了創新力,沒有了驅動力。它固步自封,傲慢自滿,像是躺在太師椅里的肥碩懶漢,昏昏欲睡。當它睜開眼,面對西方的堅船利炮時,發現自己毫無還手之力。被打的鼻青臉腫,五臟俱裂。遍體鱗傷之後,它終於開始有所醒悟,帶著滿身鮮血咬著牙艱難的爬了起來。直到今天,依稀看見了「他」消瘦但漸漸癒合漸漸硬朗的身影。當「他」再次站起時,將依然高大,依然威武!

甲午海戰

到底是什麼造就了華夏文明的這種強大的「金剛狼」式的持續生存能力和自我修復能力?這其中涉及的因素有很多,和諸如地理、氣候、戰爭等等有關。今天就筆者認為最重要的因素——文化因素進行探討。

先從中國漢字說起

漢字是在中國土生土長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其它古老文字都相繼滅亡之後,它依然屹立不倒,成為唯一活著的古文字,而且活得越發精神,足見它的「老頑皮」和「霸氣」!

漢字是表意文字,就是只表示意思,不表示讀音。這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寫出來,不管你是河南河北人、廣東廣西人都認識。就算是兩千多年的文章,你照樣能看懂。這種橫跨萬里,縱貫古今的特點,「獨領風騷」於世界!壞處是說出來就亂套了,南腔北調各不相同,造成「出門十里是外鄉」的方言障礙問題。從歷史意義來看,它在文化的粘合傳播、民族的凝聚統一上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有觀點認為,如果沒有漢字,中國早就四分五裂成許多小國了。曹操曾有句牛語:「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今天看來,中國漢字比曹操更有資格說這話。就文字這一點來說,秦始皇在統一之後的「書同文」政策,對中國的文化傳播延續性上做出了超級巨大的貢獻!雖然他也乾了「焚書坑儒」的「蠢」事。

文化典籍思想的影響和史書的傳承

中國傳統文化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諸子百家文化等等,對中國歷史的走向有著重大影響。特別是以儒家思想學說為主要代表的、廣泛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的主流觀念和價值取向。從某方面論,儒家的「禮樂思想」是為了應對社會穩態結構的需求而產生的,它對我國數千年的古代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這些思想,也促使了中央集權意思的形成,正是中央集權意識形態的根深蒂固,很大程度上使得中國古代歷史的走向最終為大一統。而我們得以了解它們,正是因為我們的老祖宗們給我們留下了浩瀚的文化典籍。我們才得以和古人對話,和祖先相通。

話轉回來,雖然中國古代的典籍繁多,但不少存在問題。年代久遠,很多古書都已不是原裝貨了。被篡改、被偽造、被後人夾帶私貨等等,不勝枚舉。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對古書進行「辨偽」。如《尚書》,有兩種版本,還有摻雜的「私貨」,千百年來,鬧得烏煙瘴氣。再如《管子》《列子》,前者是後來人冒管子之名做的偽書;後者是一半真一半假。為了辨別真偽,中國有了考據學。

再扯遠一點,也有考據出笑話的。先秦兵書《尉繚子》和《孫臏兵法》在七十年代以前一直被學者專家們考據懷疑前者是偽書;後者根本不存在,《孫臏兵法》即《孫子兵法》。在1972年的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考古中,出土了一堆竹簡,其中赫然有《尉繚子》、《孫臏兵法》還有《孫子兵法》。結果,這一下,那些專家學者被集體「打臉」!其中就有史學大師錢穆。

《尉繚子》

中國歷史典籍之所以浩瀚無雙,就是因為中國曆朝歷代,都設史官一職,專業記史。之所以大多真實無誤,就是因為早期史官就有直筆,秉實直錄的風氣。

秉筆直書有風險,弄不好就會被暴脾氣當權者乾死。差不多和孔子同時期的齊國史官太史伯就是驢脾氣,死犟死犟的。齊莊公和大臣崔杼的老婆私下搞破鞋,被崔杼發現。崔杼也是個爺們,受不了被人戴綠帽子、當王八,就設計把齊莊公給弄死了。太史伯在竹簡上寫:「夏五月, 崔杼弒君」:五月, 崔杼乾死了君王。 崔杼一看,怒了:「我去!你敢這麼寫?!」立即把太史伯殺頭。太史伯二弟接班,照樣寫: 「夏五月, 崔杼弒君」。崔杼再怒:「整死你丫的!」,把二弟拉出去也砍了。太史伯三弟接手,繼續寫: 「夏五月, 崔杼弒君」。崔杼徹底服了:「去你奶奶的腿!愛咋寫咋寫吧!」,最終背上弒君惡名。太史伯,可謂一家犟種。三弟回家路上,遇上個叫南史氏的史官,也是個犟種。他是聽聞此事,遠道而來。如果太史伯一家死絕了,他準備接班繼續秉筆直書繼續犟繼續送死。由此可見中國先秦史官的骨氣和良心。正是有太史伯這樣的一群人,前赴後繼、生死不顧,才留下那麼多真實寶貴的史料,才不至於讓我們「數典忘祖」。

有直筆,就有曲筆。曲筆寫法的代表就是孔子。孔子不但篡改歷史,而且他還會粉飾歷史。春秋時期,周襄王還是名義上的天子、老大。當時霸主晉文公為了裝×擺譜,大會諸侯於河陽,竟然要求周襄王親自前來赴會。孔子在編訂《春秋》時,覺得這段歷史太丟人卡臉了。 堂堂大周天子被小弟呼來喝去,成何體統!於是,大筆一揮,寫成:「天子狩獵於河陽」。不說天子被強逼赴會,粉飾成天子是去打獵。掩蓋了真相,為周天子保全臉面。孔子捧了周襄王的臭腳,可捧得不是時候,周襄王那時已死一百多年。不只是腳臭,連屍體都早臭了。《春秋》之中,這種例子不少。孔子就這樣粉飾掩蓋了很多歷史真相。他名氣太大,通吃兩千年。如此技巧性掩蓋歷史的手法也被後人冠以「春秋曲筆」之雅稱。

不掩惡,不虛美,不歪曲,不奉承,這是史官的職業操守,良心。 孔子做為修史者的職業操守就有所欠缺。他掩惡,犯了第一條。但孔子有一套,他為此辯解:為尊者諱。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37706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