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54年,阿拉伯穆斯林「聖戰」大軍開始了對中國的入侵。在半個多世紀內,相繼征服了我國唐朝所轄的中亞諸國及這一地區的許多重要城鎮。
公元709年,阿拉伯帝國駐伊拉克總督哈查智給其親信卡西木與庫泰拔下令:穆斯林教東征的最後目的地將是中國,二人中誰先征服大唐帝國,誰就是未來的中國總督。在這個強烈誘惑的鼓舞下,任阿拉伯駐呼羅珊總督的庫泰拔,直接向東用兵,要與唐安西大都護的主力部隊決一高下。公元715年,正是盛唐的天寶年間,處於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在李隆基統治的時期里,唐朝的國力達到了頂點,也進行了多次的對外用兵。儘管此時李隆基已日益沉醉於酒色之中,不再是那個勵精圖治的英明君主,繁榮的社會表面下也隱伏著嚴重的危機,但大唐至少在那時還是「大」唐,當時世界上最令人尊敬的強國。唐安西都護府1萬大軍在拔賀那(今烏孜別克斯坦費爾干納)城下給前來進犯的阿拉伯穆斯林教東征軍以迎頭痛擊,取得巨大勝利。
可惜由於唐玄宗對阿拉伯入侵中亞的問題上採取了綏靖態度,致使這次戰果未能進一步擴大。就在當年,庫泰拔的一支部隊乘虛攻占了疏勒都督府(今喀什噶爾),在今日新疆的土地上第一次樹起了穆斯林教的大旗。
很快,擁重兵在外的庫泰拔因不服新登位的阿拉伯哈里發蘇來曼而舉兵謀反,結果失敗被殺。不久,又在崛起於西域的吐蕃大軍的攻擊下,阿拉伯軍隊被迫西撤。
公元751年,阿拉伯大軍捲土重來。唐帝國為了保護四鎮及安定安西地區,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率領漢兵兩萬,藩兵一萬,長途奔襲七百餘里,翻越帕米爾高原海拔7224公尺的穆斯塔格山主動出擊阿拉伯人。兩軍在恆邏斯城相遇。阿拉伯方面的主將是阿拉伯的呼羅珊總督阿布。兵力為呼羅珊本部宗教戰士四萬人,加上被阿拉伯控制的阿姆河與錫爾河流域的屬國的兵力數萬,總兵力當在十萬至十二萬之間。
唐軍騎兵一般使用馬槊,在近身肉搏時候則是用橫刀,也就是現在所稱的「唐樣大刀」。橫刀的鍛造技術在當時世界上是極為先進的,鍛造出來的刀鋒銳無比,而且步騎兩用,制.造橫刀的技術後來被日本學去,成就了日本刀後世的聲名。唐軍步兵均用陌刀,威力極大,列陣而出則「如牆而進」,肉搏時候威力不減,史載李嗣業用陌刀肉搏「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唐軍的鎧甲拋棄了魏晉的具裝鎧,演變為以明光鎧為代表的唐十三鎧,重量更加輕,但是防禦力卻大大的提升。唐朝軍隊在武器上最大的優勢是擁有成熟的弩,唐軍一般使用四種弩,伏遠弩射程三百步(450米),擘張弩射程二百三十步(345米),角弓弩射程二百步(300 米),單弓弩射程百六十步(240米)在不同範圍均可以形成威脅。阿拉伯軍隊在這方面顯然遜色不少。
馬匹方面阿拉伯人占了絕對的優勢,阿拉伯馬是世界上最好的馬種,這是唐軍所不能相比的。
靠著步兵的強弓硬弩,高仙芝曾經占有很大的優勢,中國騎兵一度完全壓制了阿拉伯騎兵,但是由於阿拉伯聯軍數量極多,高仙芝無法取得最後的勝利。戰鬥進行到第五天,形勢突變,中國軍隊戰鬥到傍晚之後,葛邏祿藩兵突然叛變,他們從背後包圍了中國步兵並且斷絕了他們與騎兵的聯繫。而阿拉伯聯軍乘中國軍隊由於葛邏祿僱傭兵突然叛變而暫時混亂的機會,出動重騎兵突擊中國軍隊的中心,於是高仙芝終於潰敗,兩萬人的安西精銳部隊,只剩下數千人逃出生天。在收攏殘兵之後驍勇的高仙芝並不甘心,依然想進行一次反擊,但是在副將李嗣業的勸說之下終於放棄。段秀實和李嗣業保著高仙芝撤離了戰場。由於對中國軍隊在怛羅斯戰役中表現的驚人的戰鬥力印象深刻,阿拉伯人並沒有乘勝追擊。
怛羅斯之戰對整個唐帝國的影響卻並沒有像某些人所說的那麼明顯,雖然此役導致蔥嶺以外諸國相續叛唐,依附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但整個唐帝國並未受到太大影響。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