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63年欲聯合蘇聯打擊中國核設施遭赫魯雪夫拒絕

核心提示: 甘迺迪還要求他摸摸蘇聯的底:要是美國設法阻止中國研製原子彈,蘇聯政府會是什麼態度?然而,赫魯雪夫讓哈里曼碰了一鼻子灰——赫魯雪夫拒絕把這問題當做一個威脅來看。

毛澤東與赫魯雪夫 資料圖

本文摘自:《快樂老人報》2016年12月15日16版,作者:佚名,原題為:《美國曾密謀聯合蘇聯打擊中國核設施》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根據美國國家安全檔案館近年解密的文件顯示,上世紀60年代甘迺迪執政期間,美國政府曾授權情報和軍事部門研究各種扼殺中國核武器計劃的方案。

擬助印度搶先爆炸原子彈

中國發展原子能事業的計劃始於1950年代中期。1960年底,美國中央情報局確認中國核計劃的存在,美方首先想到了「針鋒相對」的對策。美國國家政策計劃委員會主任麥克提建議:美國政府應該鼓勵甚至協助中國南部大鄰國印度研製原子彈。要是核大國美國助印度一臂之力,印度就可以比中國先爆炸原子彈,這樣,將大大削弱中國爆炸原子彈所帶來的政治影響。

當時的美國國務卿臘斯克否決了這個計劃。因為美國為保住核大國的優勢,遏制他國核武器的發展,已經制定反對核武器擴散的政策,要是美國政府幫助印度研製原子彈,無疑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

想聯合蘇聯逼中國棄核

1963年,美國情報部門通過對收集到的情報進行分析,並結合美國當初研製原子彈時的經驗,得出了「中國將隨時可能爆炸原子彈」的結論。美國政府更加驚恐不安。甘迺迪召集他的顧問們商量辦法。他們認為蘇中兩國之間自1960年前後變得日益緊張的關係值得利用,於是提出用蘇聯來對付中國。他們的意圖很明確,即拉攏蘇聯,通過外交、經濟手段,包括聯合軍事行動等手段迫使中國放棄原子彈計劃。

1963年7月14日,美國負責禁止核試驗的談判代表哈里曼到達莫斯科,他真正的使命是甘迺迪對付中國原子彈的計劃落實。甘迺迪交代:見到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後,務必告訴這位蘇共首腦,一個擁有原子彈的中國,哪怕是一支核力量很小的中國,對美國,對蘇聯,都是很危險的。同時,甘迺迪還要求他摸摸蘇聯的底:要是美國設法阻止中國研製原子彈,蘇聯政府會是什麼態度?然而,赫魯雪夫讓哈里曼碰了一鼻子灰——赫魯雪夫拒絕把這問題當做一個威脅來看。

軍事行動擬訂四套方案

雖然赫魯雪夫對美蘇聯手缺乏興趣,美國一些強硬分子還是試圖用武力阻止中國的原子彈計劃。1963年9月,蔣經國訪美。在同甘迺迪會談之前,蔣經國造訪了中央情報局。在會談中,雙方涉及到使用空降部隊襲擊中國大陸核設施的可能性問題。之後,蔣經國又會見了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邦迪,他們也談到了打擊中國大陸核設施的作戰問題。

9月11日,蔣經國同甘迺迪進行了一次長時間會晤。談話中甘迺迪直截了當地詢問蔣經國:是否有這種可能性,即將300到500人的突擊隊派到像包頭這樣遠的地方,而飛機不被擊落?蔣經國當時回答:派遣突擊隊的建議昨天已同中央情報局的官員討論過了。他們認為這樣的計劃是可行的。

1963年11月18日,負責美軍作戰的參聯會召開了三軍高級將領會議。在會上,參聯會主席泰勒給與會的將軍們看了一份「我們怎樣才能夠阻止或者推遲中國成功地實施他們的原子彈研製計劃」的文件,議事日程上的題目則是:「非常規戰計劃——亡命之徒」!這個代號暗示了這個精心策劃的行動的準軍事性質。它主要包括四種選擇:1.美國實施公開的常規空中轟炸;2.國民黨軍隊實施空中轟炸;3.秘密的地面襲擊,主要由派遣到中國的間諜進行;4.空投100名國民黨軍隊的特種兵進行破壞。

「詹森報告」反對打擊中國

為什麼甘迺迪政府最終沒有對中國的核計劃動手?這多少歸功於美國國務院在這一時期的另一份報告。美國國務院政策計劃部一直在研究中國的核武計劃是否真的能夠對美國造成「不可容忍」的後果。1963年7月,國務院的羅伯特·詹森終於完成一份長達200頁的報告。在報告里,詹森認為,對於中國即將獲得的原子彈,華盛頓根本不必緊張:「由於中國在美國打擊能力的範圍內,中國一定會考慮美國核反擊的危險,絕對不會首先使用原子彈,而只會用它來威懾外部可能對中國的進攻。」

這一報告使得一些人開始懷疑使用武力對付中國核研基地的政策後果。1963年10月,臘斯克同意責成政策計劃部準備一份更為詳盡的報告,進一步研究美國對付中國原子彈研製計劃行動方案的可行性。就在研究進行的過程中,甘迺迪總統遇刺身亡。新上任的美國總統林登·詹森認為,一個師出無名的軍事打擊會付出沉重的外交代價,美國需要對中國採取更靈活的政策。(摘編自《環球視野》《青年報》)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37493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