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祭日再看歷史上中日之戰,經濟槓桿如何成為揮舞的軍刀?

中國和日本僅在近代以來就已經經歷了兩次戰爭。這兩次戰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時機均是中國經濟好轉又力圖實現現代化之時,正在飽受經濟危機的日本發動了對華戰爭。

兩次戰爭的結局也有共同點,那就是使中國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和日本。歷史上的日本是通過打擊中國而昌盛其國運的。

日本學者竹內宏的《日本現代經濟發展史》最後一頁寫道:

「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從發展中國家到中等國家,再由中等國家到工業化國家,逐漸提高了地位。其間經歷了幾場戰爭,有幾百萬人死去。我們的祖父輩們,拚命埋頭幹活,經過一百年,才好容易奮鬥出了結果。日本代表著世界,開始了向新文明的挑戰。」

日本人,特別是他們的祖父輩,真的都是工作狂,為後代奮鬥出了一個富裕的日本嘛?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並不是他筆下輕措談寫的「其間經歷了幾次戰爭」。實際上日本的發展離不開戰爭,沒有中國人的血汗,沒有中國人的金錢,就沒有日本過去和現在的經濟基礎,當然,所有這一切,都是日本用槍炮從中國奪去的。

《馬關條約》

上個世紀,日本是一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但在資本主義大市場的激烈競爭中,日本是一個沒有任何優勢的國家。

資本主義生存的最基本法則就是競爭,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根本就不是老牌版資本主義國家的對手,而封建主義國家又遠遠不是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的對手,所以日本才看中了中國。

1840年以來,中國進入了全新的社會形態,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個社會形態在人類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它是外國殖民主義者的入侵和中國封建社會經過磨盪、咬和,最終形成的一種社會制度。這種制度給中國和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使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中國,在人類社會飛速發展的年代中,處於一種被剝奪、為別人的發展提供資金的悲慘境界,這種社會形態使中國整整落後了一個世紀,從此,爭取民族的生存權力,成了幾代中國人為之奮鬥的主題,為了這種人類最基本的權力,中國付出了無數人生命的代價。

自從英國完成資產階級革命後,新的社會生產力的解放,極大的刺激了社會的發展,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展開,一種新的社會生產的循環開始進行。這就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它要求社會提供勞動力,要求社會提供為這種新的社會形態發展的資金,只有這樣才能使在工業革命基礎上的大機器生產得以發展。一場掠奪他人,發展自己的資本主義運動在世界範圍內展開了,而非資本主義國家面臨的是被殖民,或成為半殖民地。為資本主義國家提供勞動力和讓殖民主義者榨取資金,好像成了這些國家的「天職」。

中國在當時的生產方式完全是自然經濟。封建社會的生產循環於緩慢發展的狀態之中,資金的占有者不像資本家那樣去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而是在土地上作文章,利潤重新投回到土地上去,沒有新的生產力的封建社會,地租就是地主的生財之道。

資本主義生產是大機器生產,它需要寬廣的市場和產品的銷售地,因而它是一種世界性的生產,這和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有著巨大的反差,一種是外向型的,一種是內向型的,一種是侵略性的,一種是保守性的,這就決定了殖民主義者早晚要「拜訪」中國。當這兩種不同的社會形態發生碰撞時,資本主義天經地義地戰勝了封建主義。當資本主義國家以先進的生產力為武器,為發展而吸吮其他國家人民的血汗時,處於封建社會形態下的國家,總是處於劣勢,冷兵器加上愛國忠君的英勇,在來福槍和火炮的轟擊下,顯得那麼壯烈,但又是那樣的悲哀,時代把火車頭送給了資本主義,封建國家人民的災難就來到了。

清朝貨幣

無數人類光輝的文化被資本主義消滅了,美洲文化的締造者們成為白人槍殺的野人,印度也成了日不落國的殖民地。

世界就是這麼矛盾,1644年東印度公司從中國第一次進口了一筒兩磅兩盎司的茶葉,並將其獻給了英王。1792年時,英國使團來到了中國,並將中國茶樹帶回了英國。可是當英國的產品在中國打不開市場時,英國人也想了一種植物,那就是罌粟——鴉片。中國的茶給西方世界帶去的是馨香,而西方的罌粟卻使中國成了「東亞病夫」。

甲午戰爭就是一場因為經濟原因而打起來的戰爭。當時朝鮮還是中國的藩屬,而新興的日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需要朝鮮的市場,於是當時的大清帝國無形中成了日本的對手。

朝鮮壬午兵變以後,清政府和朝鮮訂立了《清朝商民水陸貿易章程》,章程規定了朝鮮和中國之間的從屬關係、確定了清朝在對朝鮮的貿易中擁有特權。中國和朝鮮的貿易額直線上升,和日本比起來,是30∶1,然而新興的日本依靠資本主義式的生產和貿易方式與朝鮮的貿易發展很快。

自朝鮮壬午和甲申政變後,清王朝開始努力加強對朝鮮的控制,再加上朝鮮災荒,糧食欠收,使朝鮮和日本間的貿易額開始出現了下降的趨勢,也就是在這時期,中國商人通過二傳手這一角色,將英國更廉價、質量更好的產品運到了朝鮮,擊敗了東洋貨。清朝商人在開港地區以外的貿易中,壓倒了日本商人。

對於新興資本主義國家日本而言,一個國家的市場就意味著這個國家的命運!

清末農民

於是,解決問題的終極辦法——戰爭開始了。1894年7月25日,日本突襲中國的運兵船,擊沉高升號,並在陸地上進攻清軍,8月1日,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這就是歷史上的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當李鴻章到日本談判時,日本人對他只有一句話:允與不允。種種壓力之下,《馬關條約》迅速出籠了。

對於這個條約,日後康有為對光緒皇帝說:「日本索債二萬萬,是使我臣民上下三歲不食乃能給之,若借洋債,合以利息折扣,百年亦無償理。」「吾民精華已竭,膏血俱盡,坐而待斃,弱者轉於溝壑,強者流為盜賊,即無外患,必有不可言者。」

不僅如此,這個條約的簽訂,特別是第五條的訂立,也就是「日本可在中國各通商口岸設立工廠,產品運銷內地時,只按進口貨納稅等」。在其它國家的引訟下,掀起了一場瓜分中國的狂潮。從此外國人可以在中國境內,直接榨取中國人的血汗。

與此同時,各國列強在中國紛紛建立了各自的勢力範圍,英國在長江中下游,法國在廣西和雲南,日本在南滿和福建,沙俄在東北……

中國危矣!

清末時局圖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37202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