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清代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唯一死後配享太廟供奉的漢臣!
張廷玉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在康熙朝出入仕途,步步高升,在雍正一朝之時,盛寵隆恩,乾隆之時,卻引得皇帝記恨,君臣矛盾嚴重。
張廷玉的父親張英,是康熙朝重臣,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等同於宰相。有這麼一位父親在,張廷玉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之所長在於文學,這一點從他後來主要 工作都在文字方面便可以看出。他先後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聖祖實錄》副總裁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總裁官。在文學方面的才能,可見一斑。雍正帝也曾經評價張廷玉,說他「和平端正,學問優長,自簡任機務,夙夜匪懈贊朕之不逮,正資倚任。」
張廷玉是一位非常謹慎的人,他不驕不躁,雖然在雍正一朝為雍正皇帝跟前一等一的紅人,但是卻沒有表現出半點恃寵凌人的行為。這一點不知比年羹堯好到哪兒去,所以他才能在雍正朝聖寵不衰,以致於雍正帝在臨死之前還對他念念不忘,留下遺詔讓他死後配享太廟。
就算乾隆帝看張廷玉不順眼,張廷玉甚至多次觸怒於他,但是對於張廷玉謙虛恭謹的品格,乾隆帝還是表現出了自己的讚賞。他說:「要請之愆雖由自取,皇考之命朕何忍違!且張廷玉在皇考時,勤慎贊襄,小心書諭,原屬舊臣,宜加優恤,應仍謹遵遺詔,配享太廟,以彰我國酬獎勤勞之盛典。」
張廷玉是一位家風非常嚴謹的人,對於自己的親族後代有做錯的地方都會加以指正,加以教育。張廷玉早前的時候,曾經去一位下屬家裡赴宴。當時看見下屬家裡收藏了一副極好的畫作,回來後在自己的兒子面前大加讚賞。
他的兒子聽到父親所言,因為父親想要這幅畫,於是暗中記下,後來從那官員手中要來。張廷玉看見這幅畫的時候,不僅沒有高興,反而大怒。他對自己的兒子說:「我無介溪之才,汝有東樓之好矣。」大意與「君子不奪人所好」相同。一直等到他的兒子,將畫物歸原主,張廷玉才算歇了這口氣。
史料記載:張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與吳氏鄰,吳氏越用之。家人馳書於都,公批詩於後寄歸,云:「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吳氏感其義,亦退讓三尺,故六尺巷遂以為名焉。「想來張廷玉家風之嚴,與其父說教亦有關聯。
張廷玉雖然性情寬厚,謙虛恭謹。與人交往,從不仗勢凌人,很有君子之風。就是這樣一位老好人形象的張廷玉,在對待自己的下屬之時,卻極為嚴謹,甚至有些時候到了嚴苛的地步。
張廷玉在吏部主事之時,有一官吏張某,人稱張老虎,是老奸巨猾老油條的典範。此人一貫舞文弄法,中央和地方的官員經常受到他的傷害。
張廷玉到吏部主事之後,一改從前吏部官員得過且過的作風,命令重重懲罰張某。張某與朝中許多高管權貴都有關係,張廷玉這麼一動作,竟然惹得朝廷中許多大臣勛貴出手相救。然而張廷玉卻對上位者的壓力視而不見,堅持將張某繩之於法。此事之後,時人戲稱張廷玉為伏虎侍郎。
張廷玉辦事公正,且絕不徇私枉法。張廷玉為官之時,一位下屬官吏拿來一份文件,說:」這份文件中的『元氏』縣被寫成『先民』縣,應該駁回質問原省。「然而張廷玉卻說:」如果『先民』被寫成『元氏』,那是外省的錯誤,現在『元氏』被寫成『先民』,那是書吏略添筆畫以便勒索外省罷了。「反而將那位官吏給處置了。
張廷玉此人能夠位高權重,得以成為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臣,足以見其人智慧。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