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讀者晚上好!之前子淵講到慈禧的時候,有朋友在評論區吐槽李鴻章,下來詢問周圍的人們才發現大多數人都對李鴻章抱有極深的、沒有緣由的成見。今天筆者便為大家介紹中國歷史上2位最「冤枉」的人物,希望大家都能更客觀地看待歷史與歷史人物,歡迎大家討論交流與補充指正。
1、被視作賣國賊的「大清裱糊匠」——李鴻章
倘若真要說清朝的賣國賊,應當是掌握大權的統治者才對,筆者實在不懂為什麼痛恨慈禧就得連帶著罵李鴻章。積弱已久清朝已經不是洋務運動所能徹底改變拯救的,這不是李鴻章的錯,並且凡是熟悉李鴻章生平的人多半都會對其肅然起敬。客觀來說,李鴻章推行洋務運動的初衷是為了促進國家強盛,但其未能改變近代中國落後的客觀現實。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稱李鴻章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李鴻章、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擅長外交事務的李鴻章更是慈禧太后眼中收拾爛攤子的最佳人選,代表清朝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雖然李鴻章拍案而起過、據理力爭過,但國家貧弱的事實無法改變、統治者的求和之意無法改變,他不得不接受這些要求。值得指出的是,李鴻章在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與之斡旋,最終清朝沒有割地;甲午戰爭中,面對如此不利的情況,李鴻章的苦苦爭取令日本人動容,清朝遂得以用相對小的代價締和。
雖然李鴻章的身份只是特命代表,但在《馬關條約》上簽字的他還是被國人爭相攻訐辱罵。軍機大臣們看不過去就替李鴻章喊冤,無奈民意洶湧,慈禧只能將他革職,這口黑鍋李鴻章便徹底背上了。事實上,這一條約給了李鴻章極大的心理刺激,他立下了終身不踏上日本土地的誓言。兩年後他奉命出使歐美,回國途經橫濱時便拒絕登陸,換乘輪船時更是拒絕乘坐日本的擺渡船,人們只得在兩座輪船之間鋪了一塊木板,這位75歲的老人便毅然踏上了那塊顫動不已的木板。
晚年的李鴻章身體很不好,躺在病床上都還在和外國人周旋。最讓人心酸的莫過於俄國公使在他去世前1小時前仍逼他簽字,這時早已說不出話的他只能不停地流著眼淚,心中憂憤不已。在給朝廷最後的奏摺中,李鴻章殷切期盼著新政在中國的施行,期待著中國的自強,更警告要注意列強對中國的野心。在筆者眼裡,李鴻章無疑是值得尊敬的名臣。
2、開國功臣竟被汙衊為奸賊小人——潘仁美
筆者首先要說明一下,中國歷史上並沒有潘仁美這個人,他的原型乃是宋初名將潘美。《楊家府演義》一書出於劇情矛盾的需要,在謳歌楊家時將潘仁美塑造成了大奸臣,這一故事很快便家喻戶曉。在人民群眾的眼裡,那些廣為傳播的故事和歷史並沒有多大區別,於是潘仁美「善惡不分」的形象再也無法洗白,幾百年來受盡了民眾的唾棄,這著實讓人無奈。
歷史上的潘美是河北大名人,在後周世宗柴榮執政時已經是嶄露頭角的青年將領,並隨柴榮征討西北地區。趙匡胤黃袍加身後,也是命令潘美召集前朝舊臣,對他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這才讓他們主動歸順,而趙匡胤宣布改朝換代的詔書也是潘美代為宣讀的,其在宋太祖心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公元979年,潘美在征討契丹的過程中獲得重大勝利,獲封代國公。事實上,戎馬一生的潘美為大宋王朝立下了卓越戰功,因此得以在去世後與被稱作「良將第一」的曹彬一道配享北宋太廟。根據馮君實教授的研究,他認為潘美的戰功遠大於楊業,北宋朝廷也是將他視為大忠臣、開國功臣,因此後世的詆毀、汙衊是不恰當的。
令人惋惜的是,除了李鴻章、潘美、陳世美、蘇定方,還有許多人物都在漫漫歲月中經過渲染成了徹頭徹尾的「敗類」。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或許並不能改變什麼,但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儘可能客觀全面的了解歷史,這無疑對我們大有裨益。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