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觀點認為,珍珠港遭日本偷襲的根本原因是二戰爆發後,美國奉行以「綏靖主義」為實質的中立政策。然而,這種觀點迴避了兩個最重要的基本史實。一個是二戰爆發後,羅斯福政府先後通過了兩個重要法案:《中立法修正案》和《租借法》。二是美國政府指示軍方於1939年7月以後先後出台了5個「彩虹作戰計劃」。這5套作戰計劃,特別是第2、第3、第5號計劃,體現了美國對日作戰決策的基本內容。對這兩個基本史實的迴避或忽視,很容易導致在美國沒有直接參戰的情況下,把美國政府的策略與戰略混淆。本文摘自《馬駿別解二戰風雲人物》,作者馬駿,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襲珍珠港,美軍驅逐艦被炸沉(圖源:Getty/VCG)
自從1814年美英戰爭結束後,獨特的地理環境因素使得美國享有天然的安全。這種安全感使得美國人可以舒服地躺在孤立主義的溫床上享受繁榮與優越。然而,到了20世紀30年代,這個溫床受到了納粹德國的挑戰。作為美國的最高決策者,為了應對這個挑戰,擺脫傳統孤立主義的束縛,參與反法西斯戰爭,羅斯福的狐狸性格表現得是那樣突出與優秀。他精心設計了一個陷阱,等待著獵物掉進來。
1932年,羅斯福以「新政」演說競選成功,成為美國第32任總統。他推行的新政受到美國民眾的廣泛支持,使其得以連任。然而,在其第二任期間,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受國內孤立主義的影響,美國一開始並沒有參戰。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人的飛機突然襲擊了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美國才對德國、日本等法西斯國家宣戰。
這樣,就導出一個謎一般的問題:日本人偷襲珍珠港究竟是美國人的對日本的野心估計不足所致,還是富蘭克林所施的苦肉計?
傳統的觀點認為,珍珠港遭到日本偷襲的根本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奉行以「綏靖主義」為實質的中立政策。當時美國的民意調查顯示,僅有10%的美國人主張立即參戰。美國政府想像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那樣,再次坐山觀虎鬥,以逸待勞,待時機成熟後再參與角逐。結果導致對日本的侵略野心估計不足,以致戰端一開便陷入極為不利的境地。
這種觀點有著較強的生命力,一直是史學界分析珍珠港事件美軍失利原因的主流觀點。
然而,這種觀點迴避了兩個最重要的基本史實。一個是二戰爆發後,羅斯福政府先後通過了兩個重要法案:《中立法修正案》和《租借法》。前者允許遭受法西斯侵略的英法等民主國家按「現款自運」原則購買美國的軍火等戰爭物資,這實質上是採取了偏袒英法的政策;後者是前者政策的繼續,羅斯福政府在英國無力「現款自運」的情況下,通過租借形式向英國提供戰爭援助。羅斯福形象地把這個法案比作向房子著火的鄰居出借水管救火。
二是美國政府指示軍方於1939年7月以後先後出台了5個「彩虹作戰計劃」。這5套作戰計劃,特別是第2、第3、第5號計劃,體現了美國對日作戰決策的基本內容。比如,全稱為《美國陸海軍聯合作戰基本計劃》的第5號計劃,規定了一旦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在太平洋戰區的作戰任務劃分和目標。
對這兩個基本史實的迴避或忽視,很容易導致在美國沒有直接參戰的情況下,把美國政府的策略與戰略混淆。我個人認為,其實,美國政府的中立政策不過是一個策略,而不是戰略。
既然羅斯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明顯採取偏袒英法等被侵略國家的政策,聲稱美國要成為民主國家的兵工廠,那又為什麼沒有參戰呢?這是因為美國外交政策的基石孤立主義思潮對美國戰略決策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美國歷史上有一位總統,叫約翰·亞當斯,他有一句著名的孤立主義經典口號:「美國用不著到國外去搜尋怪獸並將其消滅。」孤立主義思潮並不是要真的完全與世界隔絕,其實質是追求「讓美國以最小的風險和成本參與世界事務」。這種思潮深刻影響著美國的外交政策。當時,美國民眾儘管對法西斯的侵略政策表示反對,但是絕大多數人認為,如果戰爭不蔓延到美國,就不應該參戰。
聖經上記載,耶穌曾對他的門徒說:「要像毒蛇一樣機敏,像鴿子一樣善良。」羅斯福的理想主義政治理念,倒很像接受了耶穌的這個布道。羅斯福是民主黨人,美國民主黨人更強調把世界分成黑白兩個部分,即專制與民主。他反對專制政治,鼓吹民主制度。因此,在法西斯國家侵略猖獗的時候,他的政治理念要求他對被侵略國家採取偏袒政策,並且這種理念的終極目標是直接參與反法西斯一方的作戰。
於是,羅斯福一方面最大程度地幫助遭受侵略的國家,一方面則尋找時機直接參與戰爭。這樣,就出現了珍珠港事件發生的另一種解釋:羅斯福在向美國人施「苦肉計」。
這個觀點是最新的一種解釋,論據有以下幾個:
一是羅斯福事先知道了日本要偷襲珍珠港的情報。美國海軍情報官勞倫斯·薩福德中校破譯了日本聯合艦隊向珍珠港開進的詳細情報,這份極有價值的情報由海軍作戰部長斯塔克中將送到了白宮,然而,羅斯福卻只說了句:知道了!
二是羅斯福在得知這份情報後,密電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金梅爾海軍中將,讓他立即把航空母艦從珍珠港調到外海,照例進行訓練,而其他艦船一律留在港內;
三是在金梅爾接到總統密電後,美軍太平洋艦隊通信參謀萊頓中校也破譯了日軍的密碼,並將其送到金梅爾的辦公室,而金梅爾卻不屑一顧地將其扔在桌上,只是對萊頓說:「軍人最大的弱點是驚惶失措。這沒有什麼!你已盡到職責了,可以走了,但是,不要把這件事情告訴任何人。」
四是當斯塔克再次接到日本政府讓駐美大使野村務必在華盛頓時間8日凌晨1時將最後通牒送達美國政府的情報後,心知肚明的他只說了句明天和總統彙報,然後就到國家劇院觀看《學生王子》去了。
五是美國陸軍情報局遠東情報科科長布拉頓上校在12月7日早晨將偵知的日軍將進攻東南亞的情報向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彙報時,卻找不到馬歇爾。直到11時,才在阿林頓公園裡找到正在那裡牽著一隻白毛黑斑狗騎著馬散步的馬歇爾。馬歇爾似乎事先知道一樣,平靜地繼續散步。
這些論據說明,在當時,以羅斯福為首的美國高層,有極少數人事先就知道了日軍將進攻珍珠港的情報,並且顯得是那樣胸有成竹。當這一切情報最終報告給羅斯福時,他正在同他的助手和好友霍普金斯交談。他對霍普金斯說:「我料定我們的敵人不會永遠不犯錯誤。如果日本人進攻我們,我將爭取國會批准我參加這場戰爭。」
12月7日清晨7時55分,當日軍飛臨珍珠港上空扔下第一批炸彈時,下面整齊地排列著美軍的水面艦船和作戰飛機,只有航空母艦沒在港內,而這是由於羅斯福總統的事先指令。
於是,近年來一些包括美國學者在內的西方學者,以此為據,認為珍珠港事件是羅斯福為了擺脫國內孤立主義思潮的束縛,以太平洋艦隊為誘餌所施的一個苦肉計。只要美國遭受了侵略,政府就可以理所當然地參加反法西斯戰爭。
珍珠港事件使得羅斯福徹底擺脫了孤立主義的束縛。事件發生後的當天晚上20時30分(華盛頓時間),羅斯福在秘書麗海狄的攙扶下,臂戴黑紗召開內閣會議,發布一系列應變措施。他走出白宮,向在深夜裡仍然聚集在白宮外面草坪上的無數民眾說:「美國公民們,我向你們宣誓:我與我的同事,將盡全力把強加在國家頭上的恥辱還給對方。上帝保佑美利堅!」美國民眾從羅斯福的這些舉措里看到這位身體殘疾的總統竟是那樣沉著、冷靜與有力。他的老對手、共和黨領袖查斯·麥克納里聽後,握著羅斯福的手說:「總統閣下,從現在起,我們的國家進入一個政治假期。在這個政治假期里,我們在政治上的敵意消失了,我們只有一個政黨,這就是美國的榮譽與尊嚴!」
12月8日中午,羅斯福走進國會大廈,向國會發表宣戰演說。他說:「我有生以來,第一次代表全體美國人民的思想在此講話。由於美國在昨天——12月7日——這個遺臭萬年的日子裡,遭到了日本軍隊突然和蓄謀的進攻,為了保衛國家的安全,我要求國會自日軍進攻之時起,宣布國家與日本處於戰爭狀態……」
他的演說贏得了熱烈掌聲。最後,參議院以82票對零票,眾議院以388票對1票通過了宣戰決議。
就這樣,羅斯福終於可以放開手腳參加反法西斯戰爭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37067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