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最愛國的太監,18歲從容就死,刑場之上百姓無不落淚
清朝的太監當中,我們最為熟悉的就是安德海、李蓮英和小德張了,這三個都是慈禧最寵信的近侍,三個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都以慈禧馬首是瞻。他們的名氣大不在於自身修養或是愛國愛民。
而有一個慈禧身邊的太監,可謂深明大義,僅18歲的他看到國家千瘡百孔,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居然冒死直諫,最後從容就死,此人就是大清朝最愛國的太監---寇連材。
寇連材,直隸昌平州人,因家境貧寒,15歲入宮當了太監,在梳買房為慈禧梳頭。慈禧對他也一直是寵愛有加。
由於寇連材聰明機敏,談吐文雅,於是慈禧讓他監視光緒皇帝,他卻多次將慈禧的所作所為講給光緒,同時還不斷藉機向慈禧進言,請求不要苛求光緒帝,由於慈禧對他寵信,僅是呵斥而已,並沒有加罪與他。
在這樣的環境下,寇連材目睹宮中的黑暗和慈禧的驕逸,憂心忡忡。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腐朽的清政府在日本軍事進攻和外交壓力下,決意屈膝投降。
中日兩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此舉遭到朝野上下開明人士的反對,康有為等上書請求變法圖強,光緒帝表示支持,但遭到以慈禧為首的後黨的反對。
慈禧為了限制光緒帝,黜杖珍妃,殺珍妃太監高萬枝,大興宮中之獄。對此,寇連材日夜憂慮。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的一個清晨,慈禧正在睡夢中,寇連材突然跪在床前痛哭流涕。慈禧聽到哭泣聲,呵斥說:為何清晨哭泣?寇連材乘機回答說:國家危難,如履薄冰如臨深淵,老佛爺祖宗天下著想,難道也不為自己打算嗎?怎麼能忍心不顧國家安危而安心玩耍,難得就不怕發生變亂嗎?「
慈禧聽後,冷冷一笑,以為寇連材患了精神病,便將他斥罵出去。寇連材痛哭進諫失敗以後,決心以死進諫。他向內務府請了五天假回到家鄉與父母兄弟訣別,並拿出自己在宮中的記事冊一本,交給弟弟保存。
回到宮中以後,寇連材將自己的積蓄分發給小太監們,然後關上門伏案疾書,二月十五日便向慈禧上了一書,內容共十條,都是時人不敢議論的問題。
關於寇連材上書的內容,梁啟超先生在《烈宦寇連材傳》中說:「一請太后勿攬權,歸政皇上;二請勿修圓明園以幽皇上。其餘數條,言者不甚能詳之。最奇者末一條,皇上今尚無子嗣,請擇天下之賢者立為皇太子,效堯舜之事。」《清官遺聞》中記載也大體如此。
慈禧看到寇連材的上書以後,頓時大怒,立即將寇連材召來審問。慈禧認為寇連材只是一名太監,不可能寫出如此有見地的內容,背後必定有人指使,便厲聲道:「你上的奏摺,是自己所寫,還是受人指使所寫?」
寇連材回答是自己所寫,慈禧不相信,讓寇連材當場將奏文背誦一遍,寇連材果然全部背誦上來,在看奏摺上有許多錯別字,個別語句也不通順,慈禧才相信確為寇連材所寫。
慈禧惡狠狠地說:「本朝成例,內監不得預政,預政者斬,你知道嗎?
「奴才知道。奴才若是怕死,也就不上奏摺了。」寇連材毫不猶豫地回答說。
二月十七日,慈禧召見內務府大臣、工部尚書懷塔布,下旨將寇連材由內務府交刑部立即法辦。懷塔布急忙為寇連材求情,慈禧不為所動。
當天中午,寇連材被送交刑部處斬。臨刑時,寇連材神色鎮靜,只見他整了整衣冠和襟領,朝宮殿拜了九拜,然後從容赴義。
在南城菜市口刑場,他大義凜然,把自己佩戴的一塊玉佩及金表贈給來送行的同事,又把手上戴的一隻碧玉戒指送給了劊子手,隨後從容就死,神色不變。在場的人,無不為他傷心落淚,哭泣聲連成一片。這一年,寇連材才剛剛18歲。
在寇連材就義的同一天,朝廷名士文廷式以私通太監被革職回籍萍鄉,時人做聯語曰:「寇太監從容臨菜市,文學士驅逐返萍鄉」,被京中人士傳頌一時。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寇連材,在京西百花山修建寇公祠,每逢他的祭辰都舉行祭奠。
寇連材雖沒多少文化,對國家大事未必有多麼透徹的了解,但他深處陰暗腐敗的宮廷,沒有同流合污,而是憂國憂民,懷著一腔正氣,這是難能可貴的,我們似乎該記住寇連材這個名字!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