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前,曾經強大的華北日軍為什麼會挨餓?

上次發的《抗戰快結束的華北日軍有多慘?靠賣武器才能不被餓死》評論很多,看評論結果,很多朋友不相信投降前夕的日軍已經那麼慘了,所以特別寫一篇。

首先我們談的是44,45年的 華北日軍。各地方的日軍情況是不同的。日本海軍吃咖喱飯,陸軍卻啃高粱米的事情一點不奇怪。

日本占領中國的地域大,分為四個部分:滿洲,華北,華中,華南。其中華北只駐紮了5個二流師團20萬人,還是屬於多由國內補充過來的15,16歲孩子或者40多的中年人,出國訓練幾個月前,他們就是普通的學生,小販 ,教師,演員。

這些人和我們傳說中37年那些個子矮壯,70%都是一等射手的職業士兵完全不是一回事。不少朋友以為日軍全部都是那種37年那種精銳?其實那些人在太平洋戰場基本死光了,剩下的一點在44年打長沙會戰把 戰鬥力下滑更厲害的國軍打得大敗。但這實際上已經是迴光返照了。

原本日本就是因為 糧食資源不夠 才侵略中國,可由於侵略中國,東南亞,太平洋,占據了越來越大的土地,又需要消耗更多的資源和人力去維持,於惡性循環,糧食和資源更加不夠了。這就是為何我們說日本是「蛇吞象」的原因。

1937年開戰前日本只有60萬常備軍,可到1945年投降前夕日軍現役人數是700萬(本土臨時組建了400萬)這些人是不幹活光吃飯的(而且還吃得多)

而日本國內完全養活不了。1945年日本的糧食產量幾乎只有1932年的一半。吃飯的人越來越多,可種田的卻越來越少。到了1944年底,日本平民每天只有300克的糧食配給。每天300克什麼概念? 剛剛上網查了下,朝鮮的人均糧食配給目前是近400克。

吃不飽你還能打仗嗎?

有人會說,糧食不夠日本可以搶啊! 但這裡又是一個誤區了,不要以為搶掠的效率很高。搶掠往往伴隨著大量的藏匿現象和浪費現象。

在近代,由偽政府組織的徵購效率遠遠高于軍隊直接搶劫,激起的反抗也要小得多,所以無論是二戰期間德國占領歐洲各國,還是日本占領亞洲各國,都會很快建立傀儡政府。

至於日軍下鄉時順手摸個西瓜這事確實不少,但日軍並不是天天下鄉,下鄉也只能改善一二頓副食。主要糧食還是得靠偽政府給他們提供。

但偽政府這群漢奸說穿了也是群見風使舵的傢伙。一個縣城裡可能就那麼十幾個日軍,偽軍卻有100多人,另外大小漢奸也不是真正為了建設大東亞共榮圈而樂於奉獻的,到1944年日本在各條戰線上潰敗,是個人也看出來日本要輸了, 於是偽軍和偽政府這批傢伙開始坑 皇軍們了。

比如1944年,日本計劃在蘇浙皖三省徵購大米53萬噸,結果實際只征上來25.47萬噸。其中那麼多缺口有些因為鬧游擊隊,所以收不上來,有些則是給這些漢奸維持會長自己貪污了。偽軍知道日本快完了、日軍也不敢囂張怕譁變、惹火了偽軍去投八路,於是各方面都心照不宣。

再比如44年浙江很多縣城一個縣就10來個鬼子,基本不出門。外面維持治安的偽軍等到四明山游擊隊一來,偽軍就送武器送子彈送吃喝,然後跟鬼子一報說下鄉征糧被抗日武裝襲擊。日軍只有乾瞪眼。

僅有的糧食要保證南洋一線和日本國內,於是中國各地的二線皇軍只有自己想辦法了。就有很多讓我們今天人覺得發笑不敢相信的事情發生:

河北冀縣的皇軍乾脆去搶漢奸偽軍的糧食,但因為餓的體力不支居然打不過偽軍,被維持會長手下在大院裡用棍子一頓胖揍,然後裝備留下,人管了頓羊肉餃子扔了出去。

根據日本《陸軍步兵漫畫物語(齋藤邦雄)》講,日軍63師團從河北開撥轉移到了滿洲。每天只能吃高粱米啃黃瓜條度日。

山東諸城的鬼子要找老百姓討野菜吃野菜糰子,有在縣城駐紮的窘迫到吃高粱麵餅遭富農鄙視的。還有淪落賣大衣換地瓜的。

蘇南地區的日軍每月發了肥皂牙粉之後就去城內點心鋪換點心。同年,北平城外的日軍有落魄到向農民乞討蔬菜的。

甚至還有私自出租軍馬給中國地主換糧食的,據說還有人偷偷給中國地主打短工的!(多半是大阪人)

當然,這一切也不是說完全是太平洋美軍戰場上的勝利導致,華北游擊隊的作用是很大的。

敵後游擊戰有什麼作用?哪怕抗戰早期游擊隊沒有能力去收復縣城,但卻可以提前把村落的人力和糧食隱藏起來或者轉成抗日所用,多一個人參加游擊隊,就等於少了一個人參加偽軍,多一粒糧食用於抗戰,就等於少了兩粒糧食用於日本侵略!

上圖是1945年山東的形勢,紅色部分是日軍無力掌握的了,基本出去就有危險。

等到1944年末,日軍在進行了長沙會戰以後基本龜縮不出,於是游擊隊開始主動進攻日軍占領的縣城!

二戰中 中國收復的第一座縣城是1944年8月30日,八路軍膠東軍區東海軍分區部隊收復了文登縣城。

比國軍收復的雲南騰衝縣城時間早半個月!下圖是1945年日本投降前八路軍的戰績,大約有幾十座縣城。

我們今天的中國人,不該去神話二戰日軍,也不該小看他們,抗日神劇是假,「二戰日軍強大不可戰勝」,難道就是真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35414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