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前一個人讓中國提防此國,500年後此國讓中國受盡屈辱

中國發展幾千年,早早地就成為了本大陸上各國家中的一個老大,而皇帝是一個國家的老大,所以皇帝心中那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可想而知。

清朝時我們處處挨打,就像是案板上的肉誰都想來咬一口,但是在清朝之前我們還是很昌盛繁榮的大國,受周邊各個小國的朝貢,占城、日本、暹羅等國家都來朝拜我們,進貢他們的特產。這些國家中,朱元璋(1328年—1398)年特別討厭一個國家,那就是日本。

那時候日本被我們叫做倭寇,雖然倭國的國土面積很小,堪堪算是彈丸之地,但是他們並不老實,和我國發生過不少爭端,其中有一次在兩國的戰爭中,我方戰勝,在收繳戰利品的時候發現了一把扇子,將軍就把這把扇子上交了,皇帝很有心的把這把扇子留了下來,還在上面題了一首詩《倭扇行》,在這首詩中很不委婉的表達了對倭國的蔑視。

本來朱元璋對倭國的印象就不好,很是厭煩,而他們的所作所為讓朱元璋更是惱怒。

明朝時來朝見的小國家很多,日本也來了,按照慣例,他們先被安排到會同館住下,稍作休整,第二天再接受皇帝的接見。朱元璋接見倭國的使者時,就算是心裡很討厭,但是面上也沒有表現出來,很禮貌的問了一些「常見的」問題,問道「爾國風俗如何」的時候,這個使者回答了一首詩,很有「詩情畫意」的表現了他們國家的概況,雖然有些囂張,但是總體看來並不逾越,壞就壞在朱元璋之前寫過的《倭扇行》,那使者念得詩字字句句都是專門針對朱元璋題的詩來的!朱元璋的問題不過是禮貌的交際罷了,誰都知道是用來敷衍了事的,那來訪的使者卻嚴陣以待,擺明了是事先準備好的要找茬,朱元璋勃然大怒,由此產生了攻打日本之意。

彈丸之地,物資匱乏,比不得我天朝大國物阜民豐,所以經常發生倭寇搶掠我國沿海地帶的事情,百姓深受其擾,苦不堪言。既然已經向我國臣服,完全可以向我國求助,可是他們卻用一些旁門左道,搶奪我們的百姓,朱元璋忍無可忍,在1369年出兵日本,還寫了國書聲討他們的罪行,而且那國書寫的十分霸氣,大體內容有三:

一是讓這個時常騷擾我國邊境的國家臣服。

二是說要直接取締倭寇。

三就是霸氣的說要直接俘虜他們的國王,讓這個國家不復存在。

收到這封國書的是當時手握實權的懷良親王,此人也是個硬骨頭,看了朱元璋的國書非但沒有畏懼,反而更加囂張,兩個強硬的統治者碰在一起,戰爭一觸即發。

當時的日本處在南北戰爭時期,懷良親王是南朝的皇子,也是一位征戰沙場的將軍,在南北兩朝對戰的時候,懷良親王親自率軍披掛上陣,他身中三箭而不倒,帶領南朝大勝北朝,從此名聲大振。這樣一個說一不二的人,看到一封滿是嘲諷批評的國書怎能吞得下這口氣?當時朱元璋派了五個人出使倭國,懷良親王惱怒之下居然斬殺了其中三人,這是怎樣的一種恥辱!

皇帝很是生氣,但是小不忍則亂大謀,想起蒙古來犯時候的教訓,皇帝硬生生壓下了怒火,沒有再往戰場上加派兵力。

作為當時的大國,我們有著不容侵犯的尊嚴和驕傲,作為開國皇帝,朱元璋更是有自己的臉面,如此小國,還是每年給我們進貢的國家,居然公開挑釁皇帝,這不是「啪啪」打我們的臉嗎?朱元璋為什麼要忍氣吞聲,受著這彈丸小國給我們的羞辱,而不是奮起反擊呢?

其實他這樣做是有自己的考慮的,他不是沒有能力,而是不能逞一時之氣。朱元璋是開國皇帝,也就是天下初定,天下平定前的那一段戰亂時期讓百姓苦不堪言,好不容易安定下來了,要是再起干戈,難保不會出現內訌的局面,那對我國百害而無一利,所以遠見卓識的朱元璋硬生生忍下了這口氣。

但是日本的「厚臉皮」讓他心有餘悸,為了防止自己的後人再落入倭寇的陷阱,他特意將包括日本在內的十五個國家列為「不征諸夷」,還將這寫入了《祖訓》以防遺忘,不過日本還是有「特殊待遇」的,在他的名字後面,朱元璋加上了一句話,表明這個國家並不是真心臣服,暗地裡很是奸詐,還串通了奸臣胡惟庸圖謀不軌,以此警告後人。

所以說,朱元璋在600多年前就提醒中國人日本奸詐對中國不安好心,但後世卻一直沒用防住,最終讓中國受辱最大的就是日本,500年後的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直接打開中國的大門,從此,讓中國受盡了屈辱,看來,老朱還是非常有先見之明的啊。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35378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