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人都說他是"扶不起的阿斗",但能領導國家40多年必有可贊之處

小米| 2016-11-25| 檢舉

史人都說他是"扶不起的阿斗",但能領導國家40多年必有可贊之處

劉禪並不昏庸。如果面對司馬昭的是你,你會如何對答?是說思念故國麼!顯然不可以!臥榻旁豈容他人酣睡,精明如司馬昭,若是答出思念故國來,恐怕就要惹來殺身之禍了。後來投降宋朝的李後主寫了那首流傳千古的《虞美人》,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就迎來了宋太宗的牽機藥(一種毒藥,主要成分是中藥馬錢子,服用後人不會馬上死去,而是從頭部開始抽搐,最後與足部拘摟相接而死,狀似牽機,因而得名。此藥因為毒死了南唐後主李煜開始聲名大噪),一命嗚呼。兩相比較可見劉禪的高明之處。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劉禪從公元211年前後入蜀,到公元263年開城投降,他在蜀地生活的時間超過了半個世紀,換言之劉禪一生六十五個春秋(207 — 271)絕大部分都是在蜀地度過的。即使劉禪再薄情寡義,對蜀地也總會生出些感情的。所以能如此自然的在司馬昭面前演出這麼一出小戲著實是用心良苦。中國人,尤其是古代中國人傳宗接代的思想濃重,劉禪這麼樣做可以最大限度的保全劉姓一脈,使之延綿,日後若得了機會劉家還可東山再起。忍耐並不代表無能。所以權且可以將劉禪的這種做法稱為「保留革命火種」嘛!如果劉禪為了一時意氣,非要說「我思念故國,我要復興大漢」。就當時的實力對比而言無異於蚍蜉撼樹、自取滅亡.

至於蜀漢的滅亡也不必全部歸咎於劉禪。竊以為蜀漢之亡諸葛亮要負很大的責任。首先,諸葛亮及其繼任者姜維為了完成當初對劉備「興復漢室」的承諾,一次又一次的北征耗費了大量民力物力,使原本就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蜀漢民怨沸騰。其次,諸葛亮在蜀漢採取嚴苛的法制,再壓制各種矛盾的同時也激化了矛盾。第三,諸葛亮在處理新舊貴族的問題上,嚴重地侵犯了蜀地舊貴族的利益,蜀地舊貴族對於蜀漢新權貴必定恨之入骨。而蜀漢政權的先天不足也是一處致命傷。問題往往是從內部爆發出來的,「禍起蕭牆」最難處置。劉禪投降曹魏也不是沒有好處。投降曹魏而不是做困獸之鬥可以令疲敝的蜀漢百姓少受一次戰禍,為君者當有一顆悲天憫人的良善之心!堅持對抗曹魏固然可以博得後人的敬仰,可是歷史的大勢是合,不是分,順應大勢有何不可!以水雲拙見,堅持對抗的結果也必然是蜀漢戰敗,因為蜀漢朝廷的離心離德已經是昭昭於日月了,何必自欺欺人地做出上下一心、同仇敵愾的樣子來呢。即使國君劉禪奪得了英勇不屈的名聲,於百姓何益!所以說劉禪的開城投降是以一己之辱換萬戶之安,博愛得很,這才算盡了些為君之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劉禪一個所謂的昏君做到了,那麼那些所謂的明君呢!?

當然,水雲並不認為投降是光榮的。識時務者為俊傑,統一是大勢,站在天下大勢和百姓的立場上,劉禪的投降並非毫無可取之處

最後再加上幾句。劉備歸天,諸葛亮總攬朝政,劉禪只好做個掛名皇帝,其中的委屈想必不少,劉禪可以隱忍,在這期間未與諸葛氏發生什麼大衝突,倒是不容易。諸葛亮病卒,劉禪全面接管蜀漢最高權力,上任之初進行了一系列頗為精彩的政治動作(為避免再次出現丞相專權的局面,劉禪廢除丞相,設置了權力交叉制衡、各有側重的兩權臣蔣琬、費禕[音「一」]共同理政的格局),也可以說明些問題。

劉禪並不是很昏庸,最起碼不像《三國演義》中那樣一無是處。羅氏的《三國》讓劉禪「沉冤」數百年,水雲無力為其昭雪什麼,只是希望讓一切更接近於歷史的真實而已。

蜀國滅亡實乃大勢所趨,即使是君王也難力挽狂瀾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35267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