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問題沒有解決,一代英雄,也挽救不了太平天國的敗局

洪仁玕,(1822~1864年)太平天國領導人之一。廣東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人,洪秀全族弟。1843年人「拜上帝會」。金田起義後,為避清政府迫害,逃亡香港。1858年離開香港,於次年抵達天京,被封為軍師、干王,總理朝政。向天王洪秀全提出《資政新篇》,主張學習西方科學技術,革新政治,發展資本主義經濟,企圖以此來挽救已走下坡路的太平天國。

洪仁玕被封為干王后,在很短的時間寫了一本名為《資政新篇》的書,於1859年冬刊印經天王洪秀全批准作為「天法」頒布。《資政新篇》體現了洪仁玕的理想和主張,是繼《天朝田畝制度》之後太平天國後期的重要政治綱領。此書實際上是洪仁玕根據自己接受的資本主義思想,向天王洪秀全提出的建議書。這份建議書企圖在農民政權基礎上建立資本主義制度,具有進步意義。這一從資本主義文明中構思出的治國藍圖及其思想內涵。

對於已出現危機的太平天國農民政權,洪仁玕既想通過採用西方的某些政治、經濟和技術的措施來維護,又想從軍事鬥爭上加以彌補。他自幼飽讀經史,對西方也有所了解,政治上能高瞻遠矚,在太平天國後期的多個重要戰役上發表過一些卓越的見解。1859年冬至1860年春,天京遭到清軍前所未有的圍困。干王洪仁玕與忠王李秀成經商議採用古代大軍事家孫臏的「圍魏救趙」之計,確定破圍救京戰略,以調動清軍江南大營,並約英王陳玉成「虛援安省」,合援天京。此戰略付諸實施,李秀成、陳玉成、李世賢、楊輔清、劉官芳等15萬兵力,分五路向天京迸發,城內太平軍同時出擊,一舉攻破江南大營,天京解圍之戰獲全勝。緊接著,天王洪秀全採納洪仁玕建議,命李秀成領本部人馬東征蘇南地區。在一個半月內,太平軍攻占蘇州及除上海以外的淞滬大部分地區。蘇南為魚米之鄉、財賦之區,且係數省咽喉,占領蘇、常,使清廷南北梗塞,漕運中斷,於太平天國有厚利,而對清廷打擊甚大。

太平天國在天京解圍和蘇南大捷後,召開軍事會議商討「進取良策」。會上分歧嚴重,洪仁玕提出「經營江浙,西取武昌」的折衷方案。但主要由於李秀成的過錯,致使安慶重鎮失陷,太平軍2萬餘將士全部犧牲。不久,天王不分清紅皂白,革了洪仁玕的職,使他再不能過問大事。他所做的一切都未能扭轉太平天國的敗局。

天京失陷後,幼天王洪貴福在李秀成護衛下衝出重圍,逃至湖州,上年底奉命出京催兵解圍的洪仁玕趕來赴難。1864年10月9日,洪仁玕在江西石城被俘。11月23日,他效法文天祥在南昌英勇就義。就義前吟絕命詩,有「我國祚雖斬,有日必復生」等句,對革命堅貞不屈,不愧為太平天國的英雄。

洪仁玕《資政新篇》幾乎沒有談到農村,沒提及農民最關心的土地問題,更沒有把他所希望的改革同消滅封建制度聯繫起來;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存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提出的一些建設要求也脫離太平天國實際。故此綱領沒有得到太平天國將士和廣大農民的支持與擁護。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35183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