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現一寶物,皇帝看了一眼扔了,日本研究四十年終成霸主

號稱天朝的大清帝國,被鴉片戰爭的一聲炮響轟的找不著北, 鴉片戰爭仿佛是清政府統治合法性的試金石,據說第一次鴉片戰爭時,英軍殺到哪,百姓跟到哪,跟著幹嘛?圍觀啊!挨打的只有清政府,英國說了:「我們是替百姓教訓下政府。」這個侵略理由好,一下子變成了正義之師。

第二次鴉片戰爭

腐朽的清政府不得人心,此時已經昭然若揭。但真正讓清廷一戰打瘸的,還是甲午中日戰爭。這場戰爭導致了馬關條約的簽訂,也成就了李鴻章的千古罵名。台灣巡撫劉銘傳,李鴻章的部下,此時聽到這個消息,當即吐血三升,不久就逝世了。

此時正是京城科舉考試的日子,數千名學子集體罷考,說,哪怕不要功名,也要大清強大,要變法,要勵志圖強。他們不僅上演了「公車上書」事件,還將性命置之度外。

地位卑微的梨園藝人,此時在舞台上演繹悲歡離合,都聲音哽咽,如泣如訴。從上到下,悲憤的氣憤充斥得滿滿的。

第二次鴉片戰爭並未警醒世人,真正讓清朝百姓警醒的,是甲午中日戰爭。台灣澎湖列島被割讓,巨額賠款壓得中國喘不過氣來。比這更心痛的是,我們為何會敗給日本?

日本,本是一小小倭國,一個曾經匍匐在我們的文明和皇權下,話都說不利索的蠻夷小國,一個三番五四派使者前來學習我們先進文化的小國,一個匍匐在中國唯一的女皇帝腳下請求將倭國改名為日本的小國。正是這樣一個無足輕重的小國,此刻卻脫離了卑微低賤,變得強大和狂妄起來,他們叫囂著要將亞洲夷為平地,從此日本是世界霸主,一邊將中國最後的大國尊嚴打得灰飛煙滅。

曾經多麼自信的大國輝煌,現在變成幾聲悽慘的笑聲。但甲午中日戰爭的水師,又何嘗不勇敢。腐朽沒落的清政府,又何嘗沒想過要自立自強?洋務運動的口號依然響徹雲霄,大炮工廠操練新兵,一支強大水師依然崛起在中華大地上。

一群洋務名臣又何嘗不意氣風發,相信一定可以富國強兵,坐穩世界老大的地位,然而,甲午中日戰爭,將一切膨脹的自信,虛無的驕傲都粉碎的徹底。我們發現,經過世界各國的紛紛侵入,清廷只剩下腐朽的驕傲了。

我們終於變成了一個只剩下盲目驕傲的民族。

這麼多年的漂亮功夫,竟然都是虛的,花拳繡腳,派不上半分用場。洋務運動又何嘗不轟轟烈烈,然而晚了。

晚了。太晚了。

舉國上下都在問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會敗?為什麼會敗給日本、

有一個日本人總結過一個不為人知的原因,他是一位學者,研究了大量的史學資料。他說,日本之所以能成為亞洲霸主,原因在於一件法寶。

什麼法寶?時人深深的疑惑了。

是一本奇書:《海國圖志》。區區一本書,會有如此大的殺傷力?有,並且想當巨大。

這到底是怎樣的一本書?有著怎樣的內容?

一、《海國圖志》:林則徐和魏源

一八三九年,當鴉片在中國泛濫成災時,道光帝經過深思熟慮,決定讓林則徐去廣東。鴉片腐蝕了中國人的意志,更可怕的是,中國每年損失白銀一千萬兩。

林則徐到廣州將大批鴉片銷毀,英國則以此為藉口,向清廷開戰。清廷潰不成軍,從江蘇到廣州,一路都是烽火狼煙、屍骨遍野。道光帝一怒之下把林則徐發配了,他並不認為這是他自己的錯,是大清的錯,他認為這事是林則徐惹出來的。

清晚期夫妻在家吸鴉片。

林則徐黯然離開,走之前他只有一個要求——請求繞道江蘇,看一下好朋友魏源。當時魏源是總督府幕僚,也是一腔抱負,無從施展。

林則徐當然不是純粹為了友情,他來,是有一件大事要求魏源完成。他將自己常年搜集的資料交給魏源,這些資料就是後來成書的《海國圖志》里的資料,介紹了世界的地理、政治、經濟。

《海國圖志》作者魏源的銅像

魏源很感動,他只是個沒有功名的文人,林則徐是欽差大臣,他能這樣信任他,將這麼重的任務託付給他。魏源本來在幕僚做活,現在辭去工作,專心致志寫書。十一年的嘔心瀝血,終於寫成這本《海國圖志》。書中有一個觀點「以夷制夷」,後來成了李鴻章為人處世的準則。

魏源畫像

二、《海國圖志》:日本萬人空巷

《海國圖志》是一本奇書,多年在中國卻沒有銷路。當時中國讀書人300萬,但能夠欣賞這本書的只有三百個不到。很多官員又將它視為禁書,視為洪水猛獸,這本書在中國只印刷了一千多冊,還被文人隨手丟棄。在他們儒家思想的內核里,一直認為與功名無關的都是垃圾,是,《海國圖志》並不會給人帶去直接的利益,但放眼一個國家,它會為這個國家帶來富強,給人民帶來尊嚴。

勵精圖治的日本明治天皇

沒有了富強與尊嚴,書讀的再好,功名再高又有何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清廷以為,這次的失敗只是偶然,老百姓也這麼認為,結果清朝帶著沉重的喘息,昏昏沉沉過了二十多年。二十年,日本在做什麼呢?

在看《海國圖志》。

在日本,《海國圖志》受到「天書」般的待遇,三本《海國圖志》挽救了當時被美國打殘的日本。其實在當時,美國也用海軍打開日本大門,日本也備受欺凌比中國好不了多少,但日本,是個善於學習的民族,他們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海國圖志》的到來讓日本看到了富國強民的希望,從此日本瘋狂搜集這套書,出高價在中國搜集這套書,然後回來印刷。日本先後出現十五個版本的《海國圖志》結果還是供不用求。在出版的兩年時間價格翻了四五倍!

《海國圖志》成了日本的寶書,政界、商界、文化界爭相傳閱,日本天皇對這本書的評價高於英國大憲章。

在清朝,這本書幾乎絕版,在日本,人手一本。

尊嚴,不僅僅是一種語言,更是一種心志,一種心態,一種隨時準備與強者學習,再與強者交戰的決心。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35092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