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政治昏暗的清王朝在一次次對外戰爭之中,可以說的是輸的一塌糊塗。落後的武器設備以及清朝消極應戰的態度,最終一次又一次的和入侵者簽訂不平等條約。賠款、割地,清王朝只能用這種方式乞求苟延殘喘。那麼曾經締造出康乾盛世的清王朝,武器為什麼跟上時代發展的潮流呢?
早在明朝的時候,火槍火炮就已經發展起來了,在最初的明清交戰時期,清軍就吃了很多次火槍火炮的虧,甚至有人說努爾哈赤死於袁崇煥的火炮(有待考證)。那麼在清朝統一全國後,卻沒有吸取教訓,以至於在清朝末年,世界的都已經通過不斷改良推廣火炮和燧發槍,淘汰了弓箭手長矛手。
舉個例子,在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作戰的八旗軍和遠途作戰的八國聯軍交戰時,輸得太慘了。我們可以看到,在武器的絕對優勢下,再英勇的軍隊也扛不住,那時候清軍的火槍射程和列強一比,簡直弱爆。
而火槍在清朝得不到推廣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在十八世紀的時候,中國已經開始和國外良好的對外貿易關係了,但是當時人們反清起義依舊時有發生,清朝的統治者擔心這些人會聯合國外勢力一起反清。清聖祖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時候,清政府下令禁止中國商船到南洋進行貿易。同時也禁止了天主教在中國傳播。清世宗雍正五年(1727年),外國商船只能到福建的廈門。
到了乾隆時期(1757年),乾隆皇帝下令除了廣州之外停止其他港口的對外貿易,這一道聖旨從京城飛到沿海各省,就是這所謂的「一口通商」政策。它也被視為清政府徹底奉行起閉關鎖國一個舉措。
而乾隆的這道聖旨更被視為近代中國發展落後於世界的一個很重原因。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實行了將近兩百多年的歷史,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本國經濟的發展,也防止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
在歐洲已經進行工業革命,邁入下一個新時代的時候,清政府依舊處於一個與世隔絕的環境,沒有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支撐整個國家的發展,清政府的武器發展不起來也是必然。清朝對自己的經濟和政治盲目自大,最終落得處處挨打。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348739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