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比率1:500,八國聯軍背後隱藏著「高科技」武器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7月,英美德法俄日意奧侵華的八國聯軍進攻天津,慈禧和光緒皇帝狼狽出逃,這次事變被稱為「庚子國變」,在後世人的眼中,大清的軍隊不堪一擊,然而在這背後卻隱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

當時的戰爭過後,留下了諸多疑點,至今仍然難以解釋清楚。其一:死者為何倚牆不倒?其二:英軍曾經使用專門的毒氣炮彈作為發射工具嗎?其三:所放氣體究竟是「綠氣」還是「氯氣「?

如果以上疑點被證實,將共同指向同一個結論----八國聯軍確實用過毒氣彈。

我們可以看看歷史遺留下來的幾個疑點。八國聯軍進攻天津時,天津軍民死傷慘重,而天津軍民的死傷形狀也頗為奇特。部分史料中有如下記載。

清代的《西巡迴鑾始末記》中描述詳盡而細緻:「城內唯死人滿地,房屋無存。且洋兵開放列低炮之故,各屍倒地者無傷痕居多,即不自知殞命,甚至被城破3點鐘後,洋兵猶見有華兵若干,擎槍倚牆,怒目而立,一若將欲開槍者,然及逼近視之,始知已中炮氣而斃,只以其身倚靠在牆,故為仆地。」

照史料上的記載,清朝官兵應該還是按照以往躲避炮彈的方法,藏在掩體後面。但是,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的炮彈爆炸後,綠煙瀰漫,無論是否躲到掩體後面,只要聞到綠色煙霧的就會全部死亡。

經過多方考證,列低炮炮彈爆炸處,綠煙四散,1碼(0.9114米)之內,人畜聞之即死。「萬國公法」曾規定「戰爭中不得使用此炮」,當時簽訂的國家也包括英國,很顯然,它是違反國際公法的。

這種被毒氣彈的武器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八國聯軍的勝利,毒氣炮至少在天津使用了三次。1900年7月,是第一次使用時間。

7月11日,清兵大舉進攻車站,決心要攻下它,他們在黑夜中前進,終於到達車站,英國人從大沽運來的4英寸口徑大炮第一次使用上了。當時,洋人已經頂不住武衛軍和義和團的共同進攻,於是英國就從織絨廠後面向清軍施放了毒氣彈。綠煙飄來,數百士兵以及尚未分發的600匹戰馬均無一倖免,鐵路旁的義冢堆屍如山。

八國聯軍見軍民的抵抗熱情並沒有因為巨大損失而降低,隨後又兩次使用了特殊炮彈。7月13日至14日凌晨,八國聯軍對天津城發起總攻。聯軍久攻不下,於晚上8點開始撤回攻城士兵,並施放特殊炮彈。

最後一次是在8月5日清晨,聯軍開始向唐家灣的清軍前沿陣地發起總攻,一開始怕傷及自己人沒敢施放,等到南倉受到清軍阻擊的英軍,退到白廟,渡過河後,英軍隨即施放列低炮,這種炮彈再次幫了他們大忙。

在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毒氣彈使用的史料中這樣記載:1915年4月,德軍飛機向英法聯軍投下氯氣彈,炸彈落地後,騰起團團黃綠色的濃煙,迅速向四周瀰漫。

靠近毒氣彈的英法士兵紛紛倒下,頭暈目眩,呼吸緊張,緊接著便口角流血,四肢抽搐起來,死後的人大多數還保持著生前的姿勢。

史料上的描寫與八國聯軍在天津使用列低炮進攻清軍後的情況及其相似,由此可以斷定,八國聯軍在天津使用的就是氯氣彈。

在那場侵略戰爭中,大清的軍隊最終都不可能戰勝八國聯軍,但聯軍若是沒有毒氣彈這一高科技生化武器,想必其傷亡也會大大增加,可能就要顛覆那個1:500的傷亡率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34838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