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鵰俠侶》郭靖與忽必烈對話,一語道破北方遊牧漁獵民族的軟肋

金庸武俠小說已經成為難以超越的武俠經典,幾乎每一本小說我們都是耳熟能詳,被一些影視劇導演來回的翻拍,都有拍爛的節奏。今天就講一講金庸小說射鵰三部曲里的《神鵰俠侶》一段郭靖郭大俠與蒙古四王爺、也就是後來大元開國皇帝忽必烈的一段精彩對話,來論述強大北方遊牧漁獵民族的優劣勢。

郭靖郭大俠才是真正的大俠,在他身上體現了什麼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情懷。在國家民族利益面前毫不含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宋蒙前線襄陽城抵抗蒙古大軍。一次,郭靖兩個徒大武小武貿然闖入駐紮在襄陽城外蒙古大營行刺蒙古四王爺忽必烈,兩人被抓,郭靖與楊過一起去蒙古大營營救兩人,這才有了郭靖與忽必烈的一段對話。

以下就說重點對話片段:

忽必烈道:「郭叔父是當世大大的英雄豪傑,卻又何苦為昏君奸臣賣命?」

郭靖站起身來,大聲道:「郭某縱然不肖,豈能為昏君奸臣所用?只是心憤蒙古殘暴,侵我疆土,殺我同胞,郭某滿腔熱血,是為我神州千萬老百姓而灑。」

忽必烈道:「想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唯有德者居之,我大汗不忍見南朝子民陷於疾苦之中,無人能解其倒懸,這才弔民伐罪,揮軍南征,不憚煩勞。這番心意與郭叔父全無二致,可說是英雄所見略同了。」

郭靖大袖一揮,當著眾人把酒碗盡數摔在地下,跌得粉碎。郭靖大聲怒道:「住口!你蒙古兵侵宋以來,殘民之逞,白骨為墟,血流成河。我大宋百姓家破人亡,不知有多少性命送在你蒙古兵刀箭之下,說什麼弔民伐罪,解民倒懸?」

忽必烈仰天長笑,說道:「郭叔父英雄無敵,我蒙古兵將提及,無不欽仰,今日親眼得見,果真名下無虛。小王不才,不敢傷了先父之義,今日只述舊情,不談國事如何?」

郭靖拱手道:「拖雷有子,氣度寬宏,蒙古諸王無一能及,他日必膺國家重任。我有良言奉告,不知能蒙垂聽否?」

忽必烈道:「願聽叔父教誨。」

郭靖叉手說道:「我南朝地廣人多,崇尚氣節。俊彥之士,所在多有,自古以來,從不屈膝異族。蒙古縱然一時疆界逞快,日後定被逐回漠北,那時元氣大傷,悔之無及,願王爺三思。」

忽必烈笑道:「多謝明教。」

以上郭大俠的站在民族大義立場上,言辭犀利,有理有據,連忽必烈也被他折服。但最後對忽必烈說的意思是「我南宋地廣人稠,崇尚氣節,人才眾多,從古到今,從不投降異族,蒙古就達能一時占領中原,他日必然被趕回大漠,到時全族元氣大傷,後悔都來不及。」

郭大俠這一下就戳中了歷來北方一個個崛起遊牧漁獵民族的弱點:「人口少,沒有文化積澱,興起時十分迅速,弓馬騎射武力強大,如同閃電旋風,來的快去的也快,一旦失去強大武力,就可能就此敗落或者永久消失。」

中原漢族的優勢就在於人口眾多,有燦爛文明,氣節也不差(雖然也出了不少奸佞,其實每個國家民族都有奸人),地盤大。雖然漢地可能被北方遊牧漁獵民族占領一時,但是漢文明總有強大的文化向心力,很難徹底消滅,一旦這些異族出現衰落,極可能被漢民族反噬。所以這些異族統治中國有兩個選項,要麼主動融入漢文明成為一部分,要不就和漢民族開戰消耗,最後被逐出中原一蹶不振。

占領中原北方遊牧漁獵民族:

南北朝時期,鮮卑族建立北魏,孝文帝改革後融入漢化,自稱中原正統,視柔然為蠻族。

兩宋時期,女真人建立金朝,最後被蒙古覆滅前,自認為中華正統,視蒙古等部族為蠻夷。

以上兩個王朝是典型的華夷之辨講里的「狄夷入華則華夏之」。

元朝,蒙古人建立,第一個徹底滅亡漢人王朝,統一全國的朝代,蒙古上層貴族想統治中原這塊地方,又不願意融入漢文明文化圈,最後只有被朱元璋逐出中原,蒙古分裂,一蹶不振。

清朝,滿族人建立王朝,也是徹底一統中國的異族建立的王朝。吸取以往的異族統治中原的教訓,融入了漢文化,又變相更改變漢文化(剃髮易服),統治中原近三百年,可以說是統治中原最聰明的異族。

不過還好吧!漢文化的強大生命力還是讓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一直傳承下來,幾乎每個時期都有郭靖郭大俠這樣的英雄出現。現在中華民族再次復興騰飛,也是極大的幸運,網上充斥著什麼「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再無華夏」的論調,聽起來真是非常可笑,都無中華、無華夏你們到底是個什麼玩意,能給我解釋一下嗎?中華文明就是包容開放的,從來都沒有滅亡,也是四大文明古國唯一一個傳承到現代一個文明,而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都需要考古,中華文明能傳承到今天實屬不易,讓我們好好把她發揚光大吧。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34538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