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不死:丹麥國王撕毀協議,卻造就了德意志帝國的興起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對於整個世界近現代史來說,11月18日發生了一件堪稱影響世界和平的「小事」:1863年11月18日,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九世悍然撕毀十二年前的倫敦議定書,公開簽署新憲法,向全世界宣告: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羅恩堡,都是丹麥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個看似簡單的領土糾紛,接著就激起了一場從此改變十九世紀下半葉歐洲權力版圖的戰爭:普丹戰爭。普——蒸蒸日上的普魯士公國!

作為德意志聯邦中最強的一支,普魯士公國自歐洲近代史起,就是時常出彩,發展到十九世紀中葉,卻是早不滿足小打小鬧。新一代執政的普魯士容克地主階層,正有一批滿懷大國熱血的精英人物,典型普魯士王國首相俾斯麥,這位自幼就常在祖先畫像前,聆聽昔日帝國榮光的狂熱鐵腕人物,早提出了以鐵和血統一德意志的夢想。滿身戰鬥血液的普魯士王國,正在他的全力引領下厲兵秣馬,只等驚天爆發!

▲俾斯麥

但且不論當時普魯士的人口國土,就看四周環境,就知道這個爆發,絕不會嘴上說說就可以的事,這個歐洲著名的戰鬥民族,為什麼長期割據分裂?因為它的地理位置,正好就是夾在列強中間的四戰之地,北方有丹麥瑞典,西邊有英法,南邊有奧地利,東邊有俄國,只要稍有風吹草動,立刻列強就組團來摻和,比如著名的三十年戰爭,歐洲列強在德國打的昏天黑地撈夠好處,卻把德意志聯邦,打的一片殘破!

所以在這個殘酷條件面前,多少代多少精英,謀求德意志統一的努力,都招來戰亂一場,最終白忙。而擺在俾斯麥這時候的,卻是更艱難的條件,雖說普魯士王國在他的苦心治理下,工商業井噴發展,又趕上科技革命的春風,軍事裝備戰鬥力全數脫胎換骨,同屬德意志聯邦的奧地利,歐陸強國法國,全都不是省油燈,各自都霸著小邦國,想統一?動動手就捅馬蜂窩!

而就第一步說,最開初的一個馬蜂窩,就是普魯士頭頂上的丹麥!

當時的丹麥,和普魯士有重要領土糾紛:什勒斯維希問題。圍繞這個地區的歸屬,雙方早在1848年就爆發戰爭,並在1851年達成了妥協,普魯士嘗試統一的第一步,就這麼碰了壁!

但即使碰壁,也必須先做這步,不讓丹麥退出這場角逐,北方頭頂上,永遠是陰雲一片,想要統一德意志,就得堤防著腦門頂上這一計隨時會來的悶棍!而且這什勒斯維希地區,又是北海與波羅的海交界,連接北歐和東歐的黃金樞紐,商業貿易發達,就是富得流油的肥肉,普魯士要統一德國,全要靠它補血!

所以,什勒斯維希的歸屬問題,就是普魯士崛起之路上的關鍵台階,拿不下來,所謂鐵和血統一德意志,就是一片浮雲!

正是因為深知重大,所以丹麥王國在處理這個敏感問題上,一直都比較理智,最大的護身符,就是1852年的倫敦協議。普魯士縱然強大,可膽敢主動撕毀協議,就是自找火藥桶,極可能引發列強聯合干涉。所以長期以來,普魯士暗勁用的多,戰爭的窗戶紙,卻不敢捅破!

可要是丹麥主動去捅,情況就完全兩樣了,偏偏想什麼來什麼,1863年11月15日,丹麥新國王克里斯蒂安九世登基,三天後再高調簽字——倫敦協議作廢!

▲克里斯蒂安九世

這一高調,真是拉了導火索,早憋足了勁要打仗的普魯士,立刻興奮的眼放光,舉國開始戰備總動員,而且更嚴重後果還不是這個:丹麥單方面撕毀倫敦協議,就算想尋求支持,也是理虧在先,就算有列強要幫忙,也難正大光明插手!

而最嚴重的後果是:1851年丹麥可以苦戰打退普魯士人,不是自己能打,而是德意志聯邦內部矛盾重重,普魯士怕背後被捅刀,這次丹麥鬧了這樣,反而刺激了整個德意志聯邦,兩大強國奧地利和普魯士都給刺激團結了,反而結成盟友,聯手朝丹麥打來。

在這之前,如果說丹麥可以有很多辦法,盡力維持現狀,爭取備戰時間,那麼這一下,他們選擇了最不作不死的一種,激起了這場戰爭!

但在這個時候,丹麥人還不知道後果嚴重,北歐人素來好戰,也不是沒和普魯士人打過,但1864年戰爭打響,丹麥人也轟然清醒:普魯士已不是十三年前的普魯士了,他們看到的普魯士軍隊,是在俾斯麥強烈整頓下,嗜血兇悍依舊,裝備戰術卻驟然升級,戰場上幾乎輕鬆發力,就將丹麥打到節節敗退,特別是迪波爾戰役,丹麥遭受慘重失敗,已經無力再戰!

在列國的調停下,這場短暫的戰爭很快落幕,丹麥完全退出日德蘭半島,普魯士和奧地利,分別瓜分了什勒斯維希和霍爾斯坦,然後普魯士臉一翻,又摁住奧地利一頓胖揍,打的奧地利退出了德意志聯邦,德意志聯邦在普魯士手裡統一,大勢已不可逆轉!

如果論過程,正是丹麥的這場戰爭,打開了後面的潘多拉魔盒,以鐵血政策相繼戰勝奧地利和法國,完全統一德意志聯邦的普魯士,最終升級成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當時那些各懷心事和稀泥看熱鬧的歐洲列強不會想到,這個恐怖帝國,真的打破歷史定律,見縫插針崛起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34537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