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兩銀子相當於多少人民幣?
古人買東西用啥?
我們從古代小說以及戲曲、影視中得來的印象是銅錢與銀子。
銅錢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流通,有布錢、刀幣、圜錢等不同形制。圜錢是外圓內方的銅板,比如「秦半兩」和「漢五銖」,後來歷朝所鑄造的銅錢幾乎都是這款式。
明代承前朝之制也是使用銅錢。
銅錢單位有「文」和「貫」:一個銅錢為一文,一千文為一貫,用繩子穿起來的一貫銅錢,「青蛇也似一貫銅錢」。
銅錢價低卻很重,你上街背一袋銅錢試試,跟背塊磚頭沒區別。
所以了明代中葉以後,商貿活動時用白銀比較多。黃金很少直接在市面上流通,一般都換成銀子,影視劇里動不動甩出一錠金元寶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
中國是世界上使用白銀最多的國家,「吸引全世界白銀的唧筒(抽水機)」(《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Lucien Febvre)。「在公元1800年以前的兩個半世紀裡,中國從世界各地獲得六萬噸白銀,約占世界白銀總量的一半(《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Frank,G)。這使得中國明清兩代以白銀為通行貨幣,一直到1935年國民政府發行「法幣」,白銀才退出金融圈。
明代人除了使用白銀和銅錢,還有紙幣。
《金瓶梅》第五回,鄆哥因與王婆鬧架吃了虧,跑去向武大揭發金蓮姦情,並自告奮勇要幫武大捉姦。武大感激:「既是如此,卻是虧了兄弟。我有數十貫錢,我把與你去。你可明日早早來紫石街巷口等我。」給了鄆哥「幾貫錢並幾個炊餅」。
按明初制定的銅錢、白銀換算比率,一兩白銀等同於一貫銅錢,「數十貫錢」相當於數十兩白銀,賣炊餅的武大肯定沒有這麼多錢了。西門大官人這樣的壕出門時也只帶「三五兩銀子」。何況一貫銅錢重六七斤,數十貫銅錢,就算十貫吧也六七十斤,武大的炊餅擔也沒這麼重吧?所以呢,武大揣的是紙幣,而且是貶值的紙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
在西周時就有類似紙幣的貨幣,稱為「里布」。東周時民間曾使用「牛皮幣」和「傅別」,後者跟期票很相似。漢武帝時發行過用鹿皮做的「白鹿皮幣」,唐朝叫「飛錢」,宋代有「交子」「會子」。元代的紙鈔稱「寶鈔」,是用特殊的紙張印刷,有「貫」有「文」,面值分為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一貫、兩貫等。後來又發行「銀鈔」,單位分為「兩」「錢」「分」「毫」「厘」等面值(《中國歷代貨幣》郭彥崗),元代文獻里說多少貫、多少文和幾錠、幾兩、幾錢,幾乎都是說紙鈔。
明朝開國時考慮到元代後期紙鈔貶值,導致經濟崩潰、政權垮台,想恢復使用銅錢。但是老百姓(特別是商人)不接受。所以明朝洪武初期就制定鈔法印製紙鈔,名為「大明寶鈔」,北京有條寶鈔胡同,就是最早印製、兌換紙鈔的地方。
明代政府還規定民間不准使用銅錢和金銀,只能用紙鈔。影視劇里甩出一錠銀子付帳的大俠們跟現在公共場合吸毒差不多的跩。不過「州官能放火」,政府在收稅時收金、銀和銅錢;給官員發薪,和百姓做交易卻只給紙鈔。結果紙鈔信譽極差,大幅貶值。
由於紙鈔大幅貶值,百姓私下用白銀作為商品交換等價物。
官府開始是禁止,後來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明代中後期紙鈔基本退出金融圈,銅錢只用於小額交易。可是在紙幣早已銷聲匿跡的《金瓶梅》時期,武大為啥還有紙鈔?這跟《水滸傳》有關。
《金瓶梅》是在《水滸傳》第二十三、二十四回武松打虎及潘金蓮跟西門慶偷情的情節上擴展編創而成。比如《水滸傳》中武松打虎所獲賞金為「一千貫(紙鈔)」,根據明朝宣德年間(公元1426年-1435年)的銀鈔比價,大致可以摺合成白銀二十兩,到《金瓶梅》中改為「賞銀三十兩」。還有武大報答鄆哥,《水滸傳》是:「我有數貫錢,與你把去糴米。」《金瓶梅》改為「我有數十貫錢」。我猜是因為作者覺得「數貫錢」太少,增為「數十貫錢」,在寫《金瓶梅》的年代紙鈔真的不值錢。
白銀的形制有多種,其中有的鑄為固定重量的銀錠,有五十兩一錠的,此外也有二十五兩、十兩一錠的,更小的稱銀錁子。元代曾鑄過五十兩一錠的大銀子,稱為「元寶」,後來這個名稱沿用下來。比如第十二回里西門慶包養妓女李桂姐,取了一錠五十兩的大銀子到院中使用;李瓶兒為了嫁給西門慶轉移家財,是將「六十錠大元寶,共計三千兩」,搬到西門慶家除了銀錠外,一般小額的支付是用散碎銀子,因為銀子比較軟,所以用之前還要拿剪子剪鑿,再用等子(戥子)來稱量。
比如第24回里,宋惠蓮從西門慶那裡要了銀子,讓玳安給她買首飾,玳安把銀子鑿下七錢五分,交與賣花翠的,把剩的銀子拿在手裡,不與他去了。婦人道:「賊囚根子!你敢拿了去,我算你好漢!」玳安道:「我不拿你的。你把剩下的,與我些兒買果子吃。」那婦人道:「賊猴兒,你遞過來,我與你。」哄和玳安遞到他手裡,只掠了四五分一塊與他。
那麼明朝的一兩白銀到底相當於今天的多少錢?
最科學的有兩種算法:一是根據當前國際市場白銀價格來算,二是用白銀的實際購買力來計算。
某財經網站2016年的白銀價格。
大米價格,圖自中國報告大廳網站發布《2016-2021年中國精製大米產業市場運行暨產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
根據明代萬曆年間順天府宛平縣知縣沈榜在1593年成書的《宛署雜記》的記載: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般質量的大米二石。
按照《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吳慧 (中國農史研究叢書) 農業出版社, 1985.2)記載:明朝的一石米約重153.5斤.這個一斤不是現在500克,是明代594.6克的一斤.
另外,明代的一石米,有精米糙米兩種,各地不同的大米品種也有差異,所以一石米大約在92-94KG左右。這裡取中間值按照一石米93KG算,一兩銀子可以買186KG大米。按照米價平均5塊錢1KG,那麼明朝的一兩銀子相當於2016年的930元人民幣。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34516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