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為殺日本人,自創一陣法專破日本刀法,被日本人恨得牙痒痒

提到中國古代抗擊倭寇的事件,恐怕無論如何都繞不過戚繼光這個名字。他出生在聲名顯赫的官宦家庭,他的祖上因為跟著皇帝打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所以被封到了山東省煙台市任職,而且這個官位還是世襲罔替。所以他十七歲就當上了煙台的城防司令,十七歲的他正是血氣方剛的男子漢,登上城樓遠遠眺望大海。情到深處還賦詩一首: 「雲護牙鑒滿,星寒寶劍橫。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讓我坐到這個官位上並不是讓我最高興的啊,我的真實願望就是希望這個國家繁榮昌盛沒有戰亂!所以朝廷一看這個年輕人挺有志氣,那就把他放到需要他建功立業為國家排憂解難的地方吧!於是戚繼光被派往浙江沿海地區抵抗倭寇,但是他去那之後的第一仗就讓這個少年的滿腔熱血涼了半截,他率領著三千的將士衝到前線和八百餘名倭寇對戰,誰知道沒打了兩分鐘明軍就一鬨而散了,就剩下他一個光杆司令還傻傻的待在原地。

用我們現在流行的話來說,所有的明軍就像加了特效一樣,瞬間就逃跑的沒有蹤影了。這下把戚繼光給氣的牙都痒痒,他找到一處高地搭弓射箭,射殺了三個倭寇的首領這才擊退了敵人。

這一戰給戚繼光上了一課,要想徹底平息倭患就必須訓練出像樣的軍隊,這樣才能打勝仗。眼看著現在這手下的一幫人都是普普通通的農民,也沒有經過嚴格的軍事訓練。要靠他們打敗倭寇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他要進行一場徹徹底底的改革。將這些穿著軍裝的農民都遣散回家,重新招兵買馬。

日本的倭寇其實都是一些流浪的武士,刀法非常精鍊而且訓練有素。就他們手中拿著的那些刀都非常鋒利,那是由他們本土的精鋼打造的。所以拿我們的那些鐵片刀和人家作戰,簡直就是去送死。在當時自己招兵買馬朝廷哪能批准,所以他先寫申請然後再一級一級報告上去,他就利用這中間的時間開始挑選士兵。招募那些熟悉水性的漁民或者是身強力壯的礦工,而且那些和倭寇有血海深仇的人也一定要收編到軍隊中。

等到朝廷下旨批准之後,一支整裝待發的「戚家軍」就出現了。他們每天都在學習專業的招式和系統化的軍事訓練,不僅僅局限在理論方面,他們還專門在海上建立訓練的基地來模擬和倭寇戰鬥的場景,排練各種陣法來對付敵人。戚繼光根據實戰中對敵人戰略的研究,每回戰鬥過後他都會逐步總結哪些地方他所培養的士兵還很薄弱,需要加強訓練,哪些部分的動作或者是陣法顯得累贅,就加以修改。直到達到他認為在實戰中最為滿意的效果。

在提升自己軍隊戰鬥力的同時,戚繼光也在不斷地加強對敵人的了解。這些倭寇擅長的是單打獨鬥,刀法極其精鍊。如果和他們一一比試肯定是要吃虧的,所以戚繼光想到了在水上用陣法來對付他們。他把軍隊十二人分為一組,組成鴛鴦陣,就是要一擁而上幹掉敵人。明軍在打仗之前就訓練好了,每人拿一根幾丈長的竹竿子,將應敵的那一端削尖,只要是有力氣拿著竹竿足以對付拿著三尺刀的倭寇了。

有的士兵還很聰明的將尖端塗抹上毒藥,這樣一來即使沒能打敗你但是只要你受了傷也活不了多久了。還有第二套準備方案就是每人再準備長槍、弓箭等遠距離殺傷性武器。你不是刀法厲害嗎?那我不和你貼身近戰,就是用這些武器來破解你的日本刀法。當然了,隨著戚繼光名氣越來越大,殺的倭寇越來越多,以至於日本倭寇恨戚繼光恨得牙痒痒,而這些也只不過是戚繼光抵禦倭寇時積累經驗的冰山一角。

中國古代有十大兵書,其中有兩本就是戚繼光親自撰寫的。《練兵實紀》和《紀效新書》這兩部書可以說是集兵家之大成,它們是戚繼光通過和倭寇的無數次較量所積累的經驗才編纂而成的。而且這種文武雙全的將領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真的是寥寥無幾,事實上朝廷器重他不僅讓他在南方抵禦倭寇,就連北邊的長城有一部分還是讓他來修砌的。

這種為民族作出突出貢獻的人真的能稱得起民族英雄這個稱號。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34183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