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由中國幫助下在上海成功復國的國家,卻來與中國爭文化遺產

20世紀初, 日本吞併韓國之後, 韓國人民 抗日復國鬥爭從未停止。不少韓國愛國人士進入中國, 流亡長江南北。到抗日戰爭時期, 其在華人數已達一兩百萬人。大批韓國愛國志士與中國人民, 共同反抗日本侵略者, 另一方面也掀起了復國的獨立運動。得到了中國政府和人民長期的支持和援助。自1919年韓國人民「三一」反日運動開始, 至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 中國政府對韓國獨立運動的支持從未間斷。

三一運動失敗後,韓國的許多愛國志士積極探索新的抗日救國之路。1919年3月至4月間,在韓國國內、中國上海和俄國的遠東地區先後成立了6個臨時政府。六個政府中,只有沿海州、上海和漢城三個政府是擔負領導使命的政府。

由於三地政府並存的局面不利於韓國革命志士的合作,經協商合併成統一的政府。1919年7月,上海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與蘇俄的大韓國民議會政府進行磋商,實現了聯合。從此,統一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在上海正式成立並開始活動,整合後的政府由李承晚擔任總統。從此,韓國的反日獨立運動進入了一個有組織、有領導的階段。韓國臨時政府選擇上海作為政府所在地,他們充分利用上海的優越條件,積極開展反日復國鬥爭,並一直持續到1945年。

韓國臨時政府從上海一路輾轉到重慶,.轉戰近半個中國,有了這個根據地,韓國臨時政府才有了立足之地和生存發展的空間,為開展抗日復國鬥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34181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