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朝代僅存14年,眾多建築卻至今仍用,留下一東西令專家頭疼...

我愛分享| 2016-11-14| 檢舉

這個朝代僅存14年,眾多建築卻至今仍用,留下一東西令專家頭疼

秦朝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大一統王朝,雖然僅僅只存在14年,但是秦朝在建築方面的造詣還是非常高的,許多建築至今仍在使用,對後世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但是自秦滅亡以後,後人對秦始皇的評價也是眾說紛紜,有人盛讚他為「千古一帝」,有的人說秦始皇「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有的人也指出秦始皇統治的殘酷是暴君,其實評論者只是站在了不同的立場上進行評論,但是小編對秦始皇還是抱著中肯的態度的,總的來說是利大於弊的。

雖然秦始皇的名聲在歷史上也是備受爭議,但是就秦始皇在建築上的貢獻來說,的確是可圈可點的,也許許多人認為他在晚年大興土木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但是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秦始皇的殘忍為後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總的來說他對中國歷史所作的功績是遠遠大於他的過失的。

長城,其實長城並非是秦國首創,早在西周之時烽火戲諸侯就是以長城為背景,但是萬里長城之名卻因秦始皇而紅,秦朝一統天下之後為了保護王朝,秦始皇開始對長城進行連接和修繕,從臨洮到遼東綿延萬里。因此,每當人們提及萬里長城之時一般都和秦始皇之名聯繫起來。因為秦始皇當時為了修建長城動用了三十萬民力,也正是這繁重的工程給當時的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痛苦歸痛苦,但是長城在抵禦匈奴騷擾的時候的確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保障了中原生產生活的安定。

都江堰,建於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兩千多年來,它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為何秦始皇發動統一七國的戰爭並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呢?其中和都江堰造就的蜀中大糧倉有著極大的關係,孔子曾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當時做到「食足」這一點的秦國,自然能奪下勝利。

靈渠,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運河之一。靈渠開鑿之初是用于軍事,秦國吞併六國之後,對如今廣西及其周邊地區也有涉足,但是此地的地形卻非常複雜,秦始皇發動50萬大軍征討卻遭到了當地民族的頑強抵抗,整整三年秦軍都沒能前進一步。秦始皇為了方便戰事,便派兵修建了一條人工運河,連接湘江和灕江,以供物資從水路運抵前線,從而使得秦朝迅速占據了嶺南地區。雖然最初設計靈渠僅僅是為了戰事,但是對平民百姓也有很大的好處,構建了一個遍布華東華南的水運網。

秦始皇的貢獻還在於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基礎。秦統一後實行的各種政策和措施,有的不僅影響至以後二千年的封建社會,而且及於現在,如文字的統一就是一例。秦統一後,把小篆作為全國規範的文字,以後又在民間流行筆畫更為簡單的隸書。秦始皇還規定,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的秦國銅線;同時,統一了度、量、衡。這些措施,有利於鞏國秦朝的統一,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也有深遠影響,總的來說秦始皇的貢獻歷代君王很少能有與之匹敵的。

但是秦朝卻留下了一樣東西令眾多專家都十分頭疼,那就是秦始皇陵。對於秦始皇陵,大家也都有所了解,這是我國至今都還沒有進行發掘的墓地。秦始皇陵自被眾多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發現以來已有40多年了,可是卻一直都沒能進行挖掘。眾多學者也給出了相應的原因,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的技術還沒有達到能夠發掘秦始皇陵,無法對秦始皇陵進行挖掘。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關於對文物的保護也成了一個問題,秦始皇陵之中的文物深埋地下千年,都是處於真空環境之中。如果貿然的對文物進行挖掘的話,對文物的損害很大,對定陵的挖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對文物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害。因此,秦始皇陵也成了專家比較頭疼的一個問題。更多人對於秦始皇陵有著另外一種見解,他們認為為了能對文物進行有效的保護,其實不挖秦始皇陵則是對文物最好的保護,給後世留下無盡聯想的空間。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34009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