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死後曾經是厲鬼形象,寂寞800年,未受到統治者特別青睞

在中國人崇拜的眾多神邸中,關羽擁有最為廣泛的民眾基礎。關羽在後世成為深受民眾崇拜的尊神,與百姓感於關羽的忠義有關,更與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對關羽的不斷加封有著十分重要的關係。

關羽並非一開始就被人們所神化,曾經作為厲鬼形象寂寞800年無人問津,他從人到神的演化經歷了一個比較曲折的過程。

關羽一生馳騁疆場,驍勇善戰,殺敵無數,曾被劉備封為五虎上將之首。這樣一個形象高大的人物卻因一時的疏忽大意而敗走麥城,抱憾而死。試想一下,民眾們聽到自己的偶像遭遇這樣的待遇,內心會是多麼的波瀾壯闊,難以平靜。

關羽死後,他的眾多粉絲們為了讓自己的心理好受一些,就開始臆造出關羽死後變成了滿腹哀怨的厲鬼,四處傾訴自己冤屈,並親自顯靈找自己的仇人報仇,如裝病騙關羽的呂蒙在奪取荊州不久就一病不起,沒過多久就一命嗚呼了。

在這種事例的宣傳與渲染之下,大家普遍認為關羽死後變成了厲鬼。

古人對鬼魂都有一種敬畏之心,在關羽鬼魂顯靈的說法出現之後,人們出於各種原因,開始拜祭關羽。對關羽的祭拜最早始於劉備,劉備得知自己的二弟被殺之後,命人建立了一座衣冠冢,寄託哀思,定期祭拜。

蜀國滅亡之後,蜀中地區對關羽的崇拜就消失了,這估計和關羽常年征戰在外有關吧。不過這個時候的關羽還是一個孤魂野鬼,不是什麼光明正大的神仙。但此時的顯靈說無疑為關羽日後走向神壇鋪平了道路。

真正使關羽走向神壇,並越走越遠的是關羽的遇害地——荊州地區。原來,在關羽死後,荊州當陽的百姓害怕關羽前來找自己復仇,就給關羽建了一個小土墳,每年進行憑弔。這個時候祭拜並不是為了祈求財源,而是祈求平安,希望關羽不要責怪自己。此時的關羽還沒有走進神壇,只是被百姓作為一個厲鬼供奉。

也正是由於民眾對鬼魂的畏懼心理,使得早期的關羽廟宇陰森恐怖,關羽的塑像也是猙獰可憎。不僅如此,此時對關羽的拜祭也具有地域性,在全國的其他地方並沒有出現。

在關羽死後的800餘年中,關羽並未得到統治者的特別青睞。

唐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唐明皇李隆基建武廟,主神為姜太公,以名將十人配享: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並沒有關羽。

唐上元元年(760年),唐肅宗追封姜太公為武成王,跟文宣王孔子的規格齊平,按照孔子有七十二弟子配享的原則,在唐建中三年(782年),唐德宗又增加64個人參與配享,包括孫臏、廉頗、衛青、霍去病、關羽、張飛、周瑜、鄧艾等人,這是關羽在唐代官方祀典中的首次記錄。可見,在唐代,關羽的地位僅僅是和張飛、周瑜、鄧艾等其他三國名將相同,並不突出。

而五代十國時期在成都建立的後蜀政權,僅僅追封了諸葛亮和張飛為王,居然都沒有提到關羽,也可以看到這時關羽並沒有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

北宋初年,關羽仍然沒有得到統治者的重視,宋太祖趙匡胤甚至以關羽被仇國所擒殺為理由,竟然把關羽請出了武廟的配享隊伍。

直到關羽死後800的北宋末年,宋徽宗派張天師請關公為山西運城百里鹽池滅妖(斬蚩尤),道教自此尊關公為「盪魔真君」、「伏魔大帝」,才真正走上了神化關公的過程。

宋徽宗趙佶面對外侵之敵,想不出更好的富國強兵之策,只有大興道術,自稱上帝元子太霄帝君降世,讓朝臣們稱他為教主道君皇帝,他還期望能得到關公神靈的護佑。他執政24年,關公得到4次褒封,從「忠惠公」到「崇寧真君」,再封「武安王」,再加封「義勇武安王」。

後來歷代帝王特別是明清帝王把關公作為「忠義」的化身,作為「誠信」的偶像,視為皇家保護神,屢屢加封,使關公從民間神靈躍升為國家祭祀的最高神祇。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32989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