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曾舉國信仰一種邪神,武則天因畏懼遷都,現在人們談之色變

「貓鬼神」在青海河湟地區是人們言之色變的一種半神半鬼的邪物。漢、藏、土族中都有相關傳聞,一般來說,養有此物的人家,被認為是不祥、不吉的,因而備受人們的鄙視和反感,一般沒有人願意和他們做親戚、朋友。日常生活中,大家對他們也避而遠之。因流傳地區、民族的差異,各地稱謂也有所不同,有「貓鬼神」、「貓蠱神」、「貓神」、「貓鬼」、「獨孤里」等多種稱法貓鬼神」是青海河湟地區漢、藏、土等民族言之色變的一種邪神。

一些學者認為,貓鬼神信仰只流行於青海漢藏地區,但根據筆者調查,關於貓鬼神信仰的地區分布較廣,相關傳說不但分布在青海西寧市,海東地區,海北州的門源、海晏,海南州的共和、貴南、貴德,果洛州的瑪沁縣,而且在甘肅省蘭州市、慶陽市和永靖、永登等縣,河南省盧氏縣也有類似的傳說。

據史料載,貓鬼神崇拜歷史很久,早在隋唐之際,「貓鬼」在社會上就頗有影響。隋朝時期, 對「 貓鬼」 之術記載最詳細的是《隋書》卷七九《獨孤陁傳》和《北史》卷六一《獨孤陁傳》:好左道,其妻母先事貓鬼,因轉入其家……會獻皇后及楊素妻鄭氏俱有疾,召醫者視之,皆曰:「此貓鬼疾也。」……陁婢徐阿尼言,本從陁母家來,常事貓鬼。其貓鬼每殺人者,所死家財物潛移於畜貓鬼家。

獨孤陁讓奴婢徐阿尼實施「 貓鬼」 之術, 是希望把楊素家的錢財轉移到自己家中, 同時也讓隋文帝的獨孤皇后多賞賜他財物。因此, 「 貓鬼」 之術具有役魂盜財的功能, 這也是獨孤陁的主要目的。它雖然客觀上有可能危害到他人的生命, 但並沒有直接害人的意思。當徐阿尼給楊素家和獨孤皇后實施「 貓鬼」 之術後, 楊素的妻子和獨孤皇后出現患病的症狀, 經過診斷一致認為是「 貓鬼」 之疾。隋文帝看到身邊人所患「貓鬼」 之疾後, 由不相信轉為相信, 不僅嚴懲獨孤陁一家人, 而且下令「畜貓鬼、蠱毒、厭魅、野道之家, 投於四裔」。

「 貓鬼」 之術如何實施, 必然有自己的程序。《隋書》卷七九《獨孤陁傳》中有詳細的記載:「 貓鬼」 的祀養必須在子日的夜間進行, 因為子與鼠相對;而當「 貓鬼」 收回之時獨孤陁的奴婢徐阿尼臉色發青, 好像被什麼東西牽曳著, 這又說明了「 貓鬼」 從蓄養到放出、收回都有一套完整的程序, 有固定的咒語和儀式。

隋朝宮廷中這一巫術的出現與當時民間社會所流行的「貓鬼」 之術密切相關。隋朝時期, 「 貓鬼」之術在民間到處流行, 「 先是有人訟其母為人貓鬼所殺者, 上以為妖妄, 怒而遣之」 。獨孤陁的陰謀暴露以後, 隋文帝雖下詔禁止, 但是依然不能從根本上杜絕, 到了隋煬帝大業年間依舊流行。

在隋朝,認為「貓鬼」是一種 役魂盜財的巫術。「貓鬼」 之術主要出現在北周、北齊以及隋朝, 唐朝以後不復存在。據傳,武則天一直對隋唐時期的巫蠱之術有著畏懼的情懷,「貓鬼」就是其中的一種,所以一直有武則天「畏貓」一說。在舊史中, 武則天的東移久居洛陽的原因, 有一種說法, 這種說法與厲鬼禍祟之迷信大有關係。而舊史記載的這種厲鬼禍祟並非僅僅是普通的或者是廣泛意義上的迷信, 它有著特定的含義, 即它是隋唐之際巫蠱術之一的所謂「貓鬼」 。隋唐之際, 「 貓鬼」 在社會上頗有影響, 朝廷為消除其影響作出了相當的努力。

「貓鬼神」這種信仰習俗應與古老的鮮卑族信仰遺俗聯繫緊密,而不是與羌族文化有。關係。「貓鬼」的記載最早出現於《隋書》、《北史》等官方史籍中,一種民間信仰在社會上盛行需要長時間的積澱和傳播,我們有理由認為「貓鬼」信仰可能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民間就開始流播,到隋唐在社會上層盛行。

而魏晉南北朝時期,除西晉短暫統一外,經常處於群雄割據、漢族和少數民族所建政權鼎力並存的狀態,是我國分裂混戰時期,也是各民族發生大規模遷徙和融合的時期。可見,「貓鬼」信仰產生可能與前文中提到的「狐信仰」產生的原因一樣,是中原漢民族對鮮卑等外族認識的反映。

對貓鬼神的口頭傳說,有三種說法:一是姜子牙無意封妻子為貓鬼。據說,西周王朝建立後,姜子牙分封各路諸候以神位,無意中將自己刁鑽的老婆分為「貓鬼神」。二是姜子牙封麾下一員戰將為貓鬼神;三是五良居士的腸子化為貓鬼神。

在樂都、民和還搜集到這樣一則傳說:據說是挑選一隻純黑色3 個月左右的貓,在沒有月亮的晚上,將頭砍下來,供養七天後,主人就可以求它辦事,它可帶來除金銀錢幣之外的任何物品,如飯食衣物等。在民和松樹地區除有類似的傳說外,還有一種說法:貓鬼神在平時可以為主人守家、斂財,但如果和其它的孤魂野鬼相結合,就會成為厲鬼,興風作浪,禍害民間。這些民間故事和傳說反映了下層民眾中的貓鬼神信仰。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32871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