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一座陵墓,神仙都找不到,墓中卻有一個鎮國神物令人垂涎

歷史上,南越國持續5主93年,這個悠久的古國帝王的陵墓卻相當有意思:始祖趙佗在位最久,約67年。二代王是趙佗之孫趙胡,這位王很悲慘,在位僅十餘年就病死並葬於象崗,目前陵墓早已遭盜。三代王是趙胡之子趙嬰齊,在位還不如他爹,短短八九年就讓位了。四代王是趙嬰齊之子趙興,命運也是相當悲慘啊,即位不久就被承相呂嘉殺害。五代王也是亡國之主趙建德延續了前代的命運,在位不久也死去。

其中第四代王和第五代王的在位時間只有三餘年,也就不大可能同前面三代王一樣建成多宏偉的陵墓,另外三代王中二代王的陵墓已不存在,那麼南越五朝五主就只剩下始祖趙佗和三代王趙嬰齊的陵墓,然而他們的陵墓在何處尚是未解之謎。

是否三代王趙嬰齊之墓真是幾大未解之謎之一?史料記載:1983年5月,廣州考古隊在西村車輛段宿舍工地清理出一座漢代大型木撐墓,該墓規模可以稱得上廣州出土漢墓之最,但它的墓室有盜墓留下的痕跡,考古人員於在盜洞內發現的器物無論從玉質還是雕琢工藝,過去廣州出土的漢代大墓中的寶物與它相比都是小巫見大巫,可見墓主的身份之貴。另外,該墓出土的器物中包括玉劍飾,由此可見墓主應該為男性。所以綜上所述,考古人員推斷此墓可能就是南越國三代王趙嬰齊的陵墓。

如果這個推斷合理的話,就只剩下南越國始祖趙佗的陵墓還是下落不明了。常理來說,帝王在位越長應該有更多的時間來修建陵墓,而且趙佗在位正是南越國的鼎盛時期,他的陵墓一定耗費了更多財力物力,內部應該更加精美絕倫。

那麼它究竟在哪裡?為了解開這個大謎團,廣州市考古人員盡其所能搜集關於趙佗墓的一切,終於找到一些資料。

廣東民間有一傳說:大約唐朝貞元年間,一個崔姓人氏久居南海,一天偶然摔進鮑姑井,不料那裡竟是趙佗的陵墓,相傳南越王趙佗有一顆鎮國之珠叫做-陽燧寶珠,因為愛不釋手所以帶著進了墳墓,崔某有幸得到了那顆寶珠,後被一波斯商人用重金買去,不料當他乘船歸國時寶珠不慎失落江中,怎麼找也找不回來,從此以後江水變得無比清澈明凈,夜晚還會發出熠熠光芒,這顆珠子慢慢演變成通體圓潤、光滑如鏡的石頭逐漸露出水面,人們將它稱為海珠石,那條美麗靜謐的河流也被稱為珠江。

也許這個傳說很荒謬,但是雖然鮑姑井是越秀山上的三遠宮,也許那個編寫的人認為趙佗陵墓在越秀山上,其他野史也是同上述傳說大同小異,但也能看出趙佗對自己的陵墓部署之周密。

根據史料提供的線索,考古學家黃淼章結合他搜集的材料,總結出幾點趙佗陵墓可能所在地:一、在白雲山。廣州考古隊曾細緻調查過白雲山,但至今仍未發現過西漢前期的遺址和墓葬,而且其二代王墓所在地離當年南越國都城僅二三公里,從南越國陵墓的合族而葬看,趙佗陵墓不應離它們太遠,可是它卻遠在白雲山,顯然不現實。

二、在禺山。廣州曾就禺山這地方存在與否爭論不休,據說五代時南漢主劉龔曾鑿平番禺二山為宮閉,二山遂平,如此看來禺山應該是十分矮小的,南越國始祖趙佗自然不會選擇一個小崗作為自己永久的寢宮,由此看來趙佗陵墓在禺山之說也不成立。

三、在雞籠崗。此崗屬於小崗,屬於低矮型,趙佗之墓一定會深藏地下十餘米至二十米以下才能不露痕跡,所以小崗是不會被趙佗用作陵墓所在地的。

四、在縣東北八里。西漢時期番禺城不大,也有說法稱趙佗築城周四十里,其城東邊為淘金坑、黃花崗、永福村一帶,那一帶都為大山崗,但那一帶如今是廣州高層建築最集中的地方,建築基礎一般都挖得很深,卻未見有趙佗陵墓的影蹤,這一說法也是不攻自破了。

雖然以上說法都不能證實趙佗墓所在地,但是也給後人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希望有一天趙佗墓能夠早日被國家找尋,才能形成更好的保護措施,也讓逝者得到安息。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32353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