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是幾乎所有上過學的人都知道的歷史事件,鄭和下西洋是一項偉大的事業,為中國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它在世界航海史上可謂是時間最早的一場探險旅程,開創了國際之先河,通過拜訪三十多個國家,將明朝的威儀和政治面貌帶到了這些國家,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開拓了明朝海上的經濟貿易,並與這些國家的外交上達成了或多或少的協定,為中國發展奠定基礎。然而,由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由最初尋找建文帝、同周邊國家搞好外交,轉變為炫耀中華國力,使之演變為一場極度浪費國力、財力的行為,雖然有一定的經濟貿易成分在內,但大部分時間內幾乎是凈流出,對整個國家的軍事力量、經濟力量沒有任何的幫助。
因此,在明代對於這件事情的功過就存在非常大的爭議。話說1477年,憲宗皇帝希望重新下西洋,因此便命內廷宦官傳令兵部,要求將當年鄭和的航海圖等資料取來研究,為此兵部車駕司郎中劉大夏卻為這件事急得團團轉。劉大夏認為三寶太監鄭和儘管是一位好人,為人剛正廉潔,對國家忠心耿耿,對皇上的忠誠日月可鑑。可是幾次下西洋,勞民傷財,下西洋使上萬將士為之殞命。運回來的東西呢,都是一些奢侈品,對百姓生活沒有任何好處。如果憲宗皇帝也是一樣的好大喜功,該如何是好?經過一段思想鬥爭後,劉大夏決定讓皇上看不到鄭和遺留下來的航海圖,於是劉大夏利用主管檔案之便來到檔案庫,很快就找到了航海圖,趁人不備把航海圖藏到了身上,才回到兵部大堂。兵部尚書項忠接到聖旨急忙去檔案庫尋找,結果當然是不見蹤影,憲宗皇帝見航海圖找不到了只能作罷。
十年後,1487年是世界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迪亞士受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委託出發尋找非洲大陸的最南端,他率三艘船隻從里斯本出發,沿著西非海岸南下,在南緯29度遭遇暴風漂流十三日,最後在1488年2月進入非洲南端的莫塞爾灣,並發現了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印度洋的航線已被發現。1498年,瓦斯科·達伽馬藉由一位熟悉西印度洋季風規律的回教徒領航員之助,發現了通往印度的新航線,使得陸上絲綢之路不再是通往東方市場的唯一途徑。而鄭和從1405年到1433年,劉家港出發,穿越馬六甲海峽,橫渡印度洋,到過今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印度尼西亞、汶萊、印度、孟加拉、伊朗、葉門、北葉門、阿曼、沙烏地阿拉伯、索馬利亞、莫三比克和肯亞等17個國家,最遠已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1492年,伊莎貝拉女王資助了克里斯多福·哥倫布的探險活動,哥倫布雖沒有抵達亞洲,但他卻意外地發現了一片新大陸——即美洲大陸。通往「亞洲大陸」(歐洲人稱之為「印第安」)新航路的發現,讓西班牙與葡萄牙在勢力範圍的劃分上再起糾葛,最後在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的介入調停下,兩國於1494年簽訂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這一條約為兩國劃定了歐洲之外的已知世界上的勢力範圍。維德角群島以西370里格的子午線成為了兩國的勢力分界線。分界線以東歸葡萄牙,即非洲、亞洲與南美洲東部(巴西東北的少部分);分界線以西歸西班牙,即絕大部分的美洲大陸、太平洋的島嶼以及當時尚未發現的陸地。1519年,在荷南·科爾蒂斯在墨西哥登陸時,西班牙資助了葡萄牙航海家斐迪南·麥哲倫的探險,而他完成了幾乎世界公認的首次環球航行。
試想一下,如果不是劉大夏等文臣的擅作主張,明朝重啟出洋事業未嘗不是一種可能,經過一段時間準備,再加上一定的航行時間,以及先前鄭和下西洋的頻率和遠航經驗,不說在海上直接遭遇西方的探險隊,在明朝船隊所能到達之處,知曉世界的變化絕非難事。可惜,「鄭和之後,再無鄭和」,中國出洋之路就此中止,此後明朝國力漸衰、黨爭愈甚,後世出洋再無可能,等到滿清建立,清朝統治者自認為是「馬背上的江山」,走上了更為封閉的鎖國道路,直到被西方的堅船利炮打蒙,才知曉世界早已換了人間。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32272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