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寶雞市眉縣楊家村的村民王拉田怎麼也想不到,挖土墊豬圈竟然能挖出寶來。2003年1月9日那天,為了加墊自家豬圈,他和其他四位村民一同去土崖挖土,誰知一钁頭下去,挖出一方土洞來。五人非常震驚,以為挖錯了誰的墓穴,再一細看,洞內堆放著很多類似於器皿的東西,表面發出幽幽的藍光,銹跡斑斑。
隨著考古人員的挖掘和研究,土洞的秘密得以昭告天下,小小的偏辟的楊家村也一下子出名了。
考古人員證實,土洞實際上是一個青銅器窖藏,經挖掘總共出土了27件,推算年代是西周晚期。尤其罕見的是每一件青銅器都有銘文,且合計字數多達4000餘。這些文字詳細描述了西周歷史,為估定西周積年總數和西周青銅器斷代予以佐證。它所記載的信息猶如風暴,改變和豐富了我們之前對夏商周時代的認知,此次發現被考古史上稱為第三次青銅器大發現!
在此次發掘中,一件稱作「四十二年逑鼎」的器物尤顯珍貴,它的銘文記載了一個遙遠而神秘的古國—楊國(四十二年逑鼎記載的是公元前786年,也就是距今已經有超過2800年。)
——洪洞縣的楊國
《國語·鄭語》中詳述了兩周時期的34個諸侯國,其中楊國被認為位於今山西洪洞一帶。
洪洞縣如今是陝西省人口最多的縣城。傳說洪洞得名於其城南兩處叫「洪崖」和「古洞」特殊地貌,最早能追溯到隋朝末期。在那之前,洪洞縣叫楊縣,而楊縣的叫法是秦漢才有的,在西周時期當地是諸侯國楊國的所在,所以得名。後來,隋末李淵起兵,因為厭惡楊縣同隋朝皇帝楊姓,改名洪洞縣,沿用至今。古國楊國的舊址大概在今洪洞縣城東南向的范村。
因為可考的史料有限,我們只知道楊國是周朝的一個神秘諸侯國,後被另一諸侯國晉國的晉獻公所滅。但楊國的建國因為史料有限一直是個謎,考古學家也眾說紛紜,其中最有力的說法是周宣王在分封諸侯時給了兒子「尚父」。
而楊家村出土的「四十二年逑鼎」正好印證了這一史實。銘文長達280多字,其大概講述周宣王四十二年時,大臣逑奉命征討野蠻的獫狁,屢建功績,周王獎賞很多土地給他並讓他去輔佐周王之子長父。其中有幾個關鍵字:「余肇建長父侯於楊,余令汝奠長父,休。」
意思是我周宣王將兒子長父在楊地封侯,我命你去輔佐他,幫助他安定下來。由此可見,楊國的建國者是長父,只是後來被人說成尚父。
——建國的原因
說到楊國建國的原因,就要講到另外一件青銅器「多友鼎」。「多友鼎」是1980年陝西省安縣下泉村的村民挖沙時發現的,其鑄刻279字的銘文詳述了周厲王時期征伐獫狁,最終戰將多友大敗獫狁的一場戰爭。其翻譯過來大意是:
某年十月,西周的西北邊境遭到遊牧族獫狁大範圍的侵犯,丟失了很多土地,猖狂的獫狁一路直逼京畿腹地。周王命令武公讓戰將多友領兵前去征討,多友與獫狁多次激戰於采阝、龔、世、楊冢等地,歷時半月,終獲全勝。此次大戰,多友率兵殺敵三百餘人,俘虜二十三人,繳獲戰車一百餘輛,將獫狁趕出周朝邊境,收復所有失地,並救回了被抓的周人。武公將戰績報給周王,周王獎賞給多友很多財物。「多友鼎」便是多友為表感激,也為了紀念此次大勝而將所賜銅器鑄造而成的。
從周厲王時期的「多友鼎」到周宣王時期的「四十二年逑鼎」,加上其他史料記載可知,彪悍野蠻的遊牧族獫狁常年威脅著周王朝,上述所記楊冢被後人解釋為楊國人的墓地,後來也成了雙方軍事要塞。由此看,建立楊國就是為了防範獫狁。
——另外的楊國?
「多友鼎」出土十多年後的1993年,考古人員在山西省曲沃晉侯墓地的一處晉穆侯夫人墓中發掘的一個鑄刻九字的銅器引起廣泛關注。因銘文「楊姞作羞醴壺永寶用」,專家稱其「楊姞壺」。當時,此為楊國銅器的首次發現,意義重大。
那麼「楊姞」是誰呢?考古專家見解各異,其中李學勤、王光堯、李伯謙三位學者認為存在另一個姞姓楊國,這位姞姓楊國貴族女子嫁給了晉國晉穆侯。姞姓是黃帝姬軒轅對其子的賜姓,作為皇帝後裔建立楊國確有可能。但一般來講,楊國始於周朝,國姓姬,姞姓楊國又是何時開始的呢?
「四十二年逑鼎」的銘文顯示長父的姬姓楊國是周宣王四十二年,此時晉國是晉穆侯即位的第二十六年,而第二年他就死了,由此可以推斷楊姞不可能是姬姓楊國的人,而且她嫁到晉國也是在晉穆侯後期。如此說來,在長父的姬姓楊國之前有過一個姞姓楊國。專家推測,這個姞姓楊國的消失大概是因為獫狁的侵犯,楊姞很有可能就是姞姓楊國末期的一位公主。
洪洞縣城東北的永凝堡遺址被認為是古楊國遺址,曾挖掘出來自商代的文物,那是否此處在商代時有過一個姞姓楊國呢?
長父的楊國存續一百年後,被晉國所滅。楊地後封給了晉獻公的弟弟,後世稱其楊伯僑,這個楊國很快在晉獻公對宗室豪族的打擊中被剝奪了。有關楊國的史料記載也在此嘎然而止了,楊國就此結束了。
神秘楊國的面紗掛上又拂去,讓人似走進重重霧障,而這些只能寄期望於考古專家們不斷的發掘和證實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308994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