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筆者到了沙撈越州,也是第一次來馬來西亞東部的這個州。大約15年前,在汶萊游考時,每天從街上買來的幾份華文報紙來打遣晚上的時光,記得有一天看到上面有連載的有趣文章, 報道中說在婆羅洲有一個中國北方人的村莊,故事大概是此群落早期移民來自北方山東,天津一帶,是南洋唯一的北方人村落, 至今保留了北方人的好多生活習慣如過年吃餃子。來到古晉,沙撈越州的朋友也不知道,朋友經過多個渠道查詢,告知說這些我要找的北方人應該在沙巴州,即以前的北婆羅洲。
我生活在南洋幾十年,各國各地,碰見的均是廣東人,福建人,潮州人,海南人或廣西人同胞,也零星碰見過居住在吉隆坡的北方人,如著名作家、文人書法家姚拓老先生是河南人,還有回族穆斯林學者馬天英先生及其家人後代他們是祖籍山東的北京人,但沒有見過一整個村都是北方人的。筆者是北方人,不由地看到了北方鄉親,是極為興奮的。(我當時在汶萊讀華文報的記憶,後來看到該會保存的資料有剪接的報紙——日期是2004年3月2日到3日的兩期報道,華文報是《詩華日報》。這就確認我的記憶是15 年之久)。
在亞庇市的兵南邦路(Penampang)的華北同鄉會館裡,我們見到了會長張景程。從後期看到的資料了解到,該會長是華北同鄉會的第三代精英領袖,典型的北方人性格,說一不二,愛憎分明, 為同鄉會出了大力,特別是耗費多年精力,編輯出版的華北人遷移北婆羅洲的歷史全貌書,即《馬來西亞華北同鄉會族譜》(本文的一些歷史資料也是採用他這族譜中的)。
在華北同鄉會辦公室里,張會長解釋著許多贈牌、紀念品,有團員從1993年開始回訪華北老家滄州,天津,石家莊和北京的照片,贈匾有些碑文寫到「華北為源,南海為孫」「北族南嗣,落葉歸根」「北下南來」等等, 反映了華北鄉親的廣泛交往事跡。
關於北方人來此時的歷史背景,張會長娓娓道來:「沙巴又叫北婆羅洲,是1861年,汶萊蘇丹把這塊地方送給了英國人,也是叫英國渣打公司負責治理。」由於面積大,這地方有七萬多平方公里,面積比台灣大兩倍,人口稀少,而英國北婆羅洲渣打公司在周內地種植了大量橡膠,收成極好。交通便需要修建一條從亞庇市(KK)到內地丹南(Tenon)的火車路。知道中國北方人特別是山東人人高馬大,力量大,就去招了108 戶人家,共家眷470多人口,來到這桃源之地。據今已經110多年了。
在對祖先來南洋歷史的事,華北人的祖先多數從源自山東、天津、河北滄州等地,由當時英國政府招募而來,在天津港上的船,船從1913年9月11號啟程,到了香港,又換成大的船,叫加央號(Kayan),又到了新加坡,從新加坡才到亞庇,於1913年11月1號抵港上岸。
後來,英政府又分派了土地給他們,住在兵南邦路一帶,後來也叫山東村了。華北人來這裡, 是當時渣打公司主席溫大人幫助的,是殖民政府和民國政府經過協商談好的,有十二種條件,包括提供日常費用、土地、教育和遣派費。當時,祖輩們都不知道什麼是北婆羅洲,只是知道下南洋,當時中國民國剛成立,又有大水災,來到都是貧困人家。許多山東人原來自中國北方,那裡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而到來北婆羅洲,靠近赤道,蕉風椰雨,一年如夏,蚊蟲叮咬,水土不服,加上此地無親無故,思鄉心切,不幾年,有些就自動回了北方老家,或者又按協議讓殖民政府派送回去。
到了1932年,當時人口也只有473人,說明增加不大。 碰上一戰期間,樹膠生意好。 祖先們又學習種植樹膠,又適應新的社會環境。第一年,以為種樹膠和種小麥一樣,撒入土地後,結果一無所獲,後來才明白,先在農地上打個洞,慢慢植入樹膠種子,才能成活。所以,後來才明白如何熟悉了種植樹膠,收割樹膠。後來,收成也好,大夥兒的生活也改善了
在考究華北人遷徙南洋歷史中,2013年12月6號的當地英文報紙有這樣的報道,英語報紙的報道是這樣寫的:「在東南亞的華人社群中,沙巴州的山東人是由英國北婆羅洲渣打公司帶來的唯一北方移民者。」這個事情的起是由於當時渣打公司的主席威思特紳士,1913年在北平(現為北京)公幹時,看到了北方人由於黃河的揚子河大水災造成了大量災民的情形。於是威思特紳士提供了一個建議,讓一些災民來搬移到馬來亞北婆羅洲,開始新的生活,有些中國商人也知道北婆羅洲世外桃源的情形。這次行動就組織了107 戶家庭433人,他們於1913年11月離開天津,他們是首批也是唯一一批由渣打公司負責一切費用的移民者。
後來殖民政府覺得成本太高,也就再沒有類似的行動。這次行程成本達2500英鎊,在當時來說無疑是個天文數字。
這批移民歷史性的抵達了亞庇,他們被當地人一直慣稱為「山東人」每個移民每天可獲得35分的生活補貼, 直到他們有了正式的生活來源後,渣打公司同時給每個家庭派分了10 英畝土地,距離傑斯頓港市不遠的地方,儘管土地不是那麼肥沃,只要勤勞下苦,都會有好的收成。許多山東人來後無法適用當地氣候,到了1925年,剩留下來的山東人總共有73戶,共353人。移民者的人數後面由於家庭的繁衍以及與當地人通婚,開始有了逐步增加。
後來,在吉隆坡的華研中心,有幸讀到華人穆斯林知名學者,也是以前民國時期的外交官馬天英寫的書。他在抗戰期間,也是1939年底到1941年初,帶領中國回教南洋訪問團,來南洋各地宣傳抗日。在1940年九月至十二月期間,來過北婆羅洲各主要地區包括古晉,亞庇和汶萊。在亞庇附近,他也遇見了北方老鄉,特別親切。這個時間,恰好,是華北各地鄉親移民在北婆羅洲20多年,距離時間不久,反映的生活資料應該更加確切和生動。馬天英也寫了2本書,一本是(馬來亞訪問記),由當時民國駐新加坡領事高凌百題寫。另外一本訪問北婆羅洲,是由前民國國防部長抗戰英雄將領白崇禧題寫,書名是(北婆羅洲訪問記),馬天英在描繪他遇到的華北老鄉見聞時,這樣寫道:
「……亞庇有許多冀魯的僑胞,他們是民國二年由謝天保招募來的,共是一百零四戶,招來南洋的目的是種植糧食同蔬菜,不想因土壤和氣候關係,未能成功,後來大家都自由工作起來,改種樹膠。三十年以來, 有的死去,有的回國, 現在只剩下四十餘戶,不足五百人。每戶至少有樹膠十英畝,最多者二百英畝,在這現存的四十餘戶冀魯僑民中,有七戶是回教人。……政府為冀魯僑胞立了一間學校,以教育他們的子女,免費享受政府的醫藥,這是根據當時簽訂的合同。現在還接受政府每年幾百元的津貼,不過非常簡單,且系小學,如真為教育子弟計,還應大量的擴充。
按照亞庇招待委員會的程序,二十三日我們去遠在山芭的津僑學校,受冀魯僑胞的歡迎招待。津僑學校在山頂上,環境很好,立在學校的廣場上,可以遠望著名的中國寡婦山。到會的老幼男女約有二百人,在海外能與如此眾多的冀魯同胞聚面,實在是初次。翻過膠山,另到一個山頂,二三十個冀省回教僑胞在等待著,我們對他們說話,特別注重宗教,逐條的給他們講,回教的五功,及它們的意義。隨後便用午餐,累得男女教胞非常忙碌,尤其是洪府的人及北平的王少江君,非常熱情,非常懇切。」書中也配有許多珍貴歷史照片包括華北老鄉的學校,一起的合照。
在華社同鄉會的族譜資料上,也有些具體描述,「溫大人 Sir West Ridgeway 和波特Herbert Sheppard 於1913年7月15 號去北京公幹,來招募山東人移民此地,並派Sir Alfred Turner 阿富瑞德紳士和斯特木具體負責這項任務」.從族譜可以清楚看到山東人只有李、趙、王、鄧四大家系。其餘的均來自「天津府、 順天府、保定府、山東府、冀州府、滄州縣、濟南府等地」,也就是集中於現山東省、天津市、北京市、石家莊市、滄州市。
華社同鄉會正式成立於1970年,他們在濟南既是山東村附近購置了三層店樓,為其會所,其中回族後代哈智蘇萊曼李捐款最多。還有吧巴縣的華北同鄉會禮堂,政民學校 他每次都捐助支援,積極參與會事。被榮任為其會永久顧問和華北同鄉會伊斯蘭事務所顧問。
在華北人的文化教育方面,早在1917年3 月,先輩就在山東村附近建立了津僑學校,(Tihong Sojouners School),1957年又在華北人的聚住區吧巴成立了吧巴政民小學(SJKC Cheng Meng Papar ),以及在山東路的華北幼稚園,園長是韓潤梅,也是華北人。所以早期的幼稚園,小學和津僑學校都是以華北子弟為主,但發展到現在,由於華北人許多子弟開始遷出分居各地,現在的學校和幼稚園也招收其他源流的學生。津僑小學此後又改為中英小學。
早在1940年6月4號,他們還成立了北婆羅洲亞庇津僑區同樂社,來表演京劇和北方戲劇。在第二次考察華北人社群中,張會長帶我們去看了山東村古墓。該山東村墓場名叫津僑墳場,它還有南洋唯一的北方回族人專門的墳地。日本人入侵時期這裡的墓地曾經是神山游擊隊隊長華人抗日英雄陳益南醫生隱藏的地方,陳醫生當時帶領神山游擊隊襲擊了日本軍隊,打死了50多名日軍,此後日軍兇殘鎮壓,前後殺死了幾百人,由於彈藥不足,陳醫生在華北抗日英雄石春華的引導下,躲避在他熟悉的僻靜的山東墓地里,不幸被漢奸吿密,1943年10月10號,幾百日軍包圍了墓地,並警告他們如不出來,就殺死全部山東村的人。陳醫生和石春華為了不牽連大眾,主動出來。1944年1月21號,神山游擊隊的176名隊員被日軍集體槍決包,括他們的領袖也包括給山東墓地躲藏的5位抗日領袖送飯的石春峰,他是石春華的哥哥。
在華北人族譜108戶人家中,可以清楚看到有三戶是回族,分別是李姓、洪姓大家族。但在馬天英書中描寫的當時他在那裡碰到的華北回族老鄉有7戶多,估計是後面繁衍增加的門戶。現在,回族中也湧現了一些知名人物,除拿督蘇萊曼李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另外一位回民後裔洪四順,是第三代人,家族非常大,是早期馬天英書中提到的抗戰期間訪問北婆羅洲時遇到的洪府後代,洪四順除了在亞庇山東村有十多間大屋子外,吧巴縣的第二個回民聚居區亞利金來也有幾個莊園。洪四順現在的生活是在天堂里。洪四順爺爺來北婆羅洲前,在天津是給人家拉車載人的,一天只掙幾個銅板子。那時都是辛苦貧困人家才下南洋的,先輩都沒有讀過什麼書,根本不知道哪裡是北婆羅洲,生活所迫,只是聽別人說,這裡地多人少,生活好,才跟著鄉親們來這裡的。
隨著歷史的發展,華北人出現了許多精英人物。如老村長劉樹林,貢獻良多,當了20 年的村長,高壽107 歲才去世。政治人物出現了國會議員、州議員於墨齊,曾擔任過沙巴州環境部長。而前沙巴州州長章家傑的夫人也是華北人政民學校校長范仲禹的女兒。還有拿督李偉光是抗日英雄的後代,據此華北同鄉會在沙巴州是有一些影響的。
同鄉會第一次訪問中國大陸老家是1993年10月,回河北滄州故鄉訪問。
我在亞庇市閒逛街時,也看到市中心有一家賓館華文名字是,「華北酒店」,但馬來語名字用的是Hotel Iskandar「.根據常理,這賓館主人應該是華北人後代的。於是,去賓館前台打問。侍者以為是來住賓館的,當最後我問到賓館主人是否華北人時,華人侍者回答他們賓館的主人確實是北方人後代。看來,和南方華人一樣,百年前,都空手來南洋發展,到了後代就穩定發達了,但華北賓館的名字,還是表達了飲水思源的情感。這也看到了華北鄉親已經深深地融合入美麗的北婆羅洲當地社會了。
記得一首古詩,就修改一下,表達一下筆者的見聞感緒。
秋江北雁宿沙洲,雁宿江洲江水流。
流水河洲沙宿雁,洲河宿雁婆羅秋。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