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世代友好?善良的中國人別再被騙了!歷史證明倭寇滅我中華民族之心,千年不變!

張無忌| 2017-06-09| 檢舉

中日世代友好?善良的中國人別再被騙了!歷史證明倭寇滅我中華民族之心,千年不變!

多年來,某些中國人在談到中日關係的時候,總要重複一下中日友好的調子。然而,歷史與現實非常明確地顯示,中日友好的提法是缺乏事實根據的。綜觀中日兩千年的交往,中國與日本之間,中國人民與日本人民之間從來沒有過平等友好的關係。

宋朝以前,日本稱臣於中國,而中國人毫無保留地傳授文化與技術,特別是在唐朝,日本人多次派人到中國留學,而中國也有鑒真東渡等。從明朝開始,則是日本人對中國不斷侵略、破壞,不斷殘殺中國人的歷史。中國強盛時,日本人是中國人的門生,而中國人奉日本人為上賓;中國衰弱時,中國人卻淪為日本人的刀下鬼。

中日之間過去沒有過友好,現在也沒有。將來會不會有?現在言之過早。中日友好,充其量只是一個虛幻的願望。中國發展對日關係時,必須以史為鑑,而不能以虛幻的願望為基礎。

「東夷貌柔順」的偽裝

日本對中國的狼子野心早在盛唐時即已顯露無疑。唐大宗時朝鮮內亂,中國應新羅之請以宗主國身份平亂。唐高宗龍翔三年(公元六六三)日本以援助百濟為名,出動舟師數百。占領錦江口。唐朝不得不遣劉仁軌領兵擊之,「仁軌遇倭兵於白江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賤眾大漬」。

一千二百多年後的甲午戰爭與這一幕何其相似,同樣是朝鮮內亂,中國以宗主國身份平亂,然後日本乘機尋釁。然而,強弱易勢,甲午之戰的結果是日本吞併朝鮮、屠城旅順、割取台灣、牟獲暴利,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痛苦和災難,給日本國民帶去了巨大的歡樂和利益。

顯然,日本人在唐代對中國的尊重不過是他們崇拜強權的特性的表現。當時的日本尚處於近乎蒙昧的時代,無論在文化技術和國力上都遠遠落後於大唐。於是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到中臥學習製造工藝、建築美術、典章制度等等,並仿照中文草書偏旁等而造成日文,使日本開始走出原始時代,完成所謂大化革新。

日本人向唐朝稱臣的目的,無非是要通過引進文化來改善他們蒙昧落後的狀態。當時日皇即告誡其使者:「言語必和,禮意必篤,毋生嫌疑,毋為詭計」。史稱東夷貌柔順,沒有識別倭人的偽裝。

崇強鄙弱的日本人

二戰後,日本對美國千依百順,連天皇也每天早晨起來就去給麥克阿瑟鞠躬行禮,獲得美國的信任,以從中國和亞洲掠得的資金購買設備和獲取先進的技術,如汽車、電器、半導體等。一旦感到羽翼豐滿,就開始看不起美國人。把美國的工程技術和管理水平說得一無是處的《日本敢於說不》,就是一個例子。

然而,美國在計算機方面取得的巨大進步把日本遠遠拋在後面。而南韓等生產的隨機存取晶片也侵蝕了日本的市場占有,這無疑是給那個狂妄無知的索尼總裁打了一計耳光。他曾狂言日本的一兆位的存取晶片能打破美蘇的戰略平衡,認為日本人的智力無與倫比,殊不知日本不過是在做計算機里最簡單重複的一個部件而已。而現在,這個日本人在藐視中國人之餘,又對美國人畢恭畢敬了,連聲說他不反美國,他最佩服美國人。

在日本人這種對強者的恭敬面前,善良的中國人看不到日本人的目的,而把他們當做了謙卑好學的朋友,李白就曾寫詩哭祭阿倍仲麻呂。中國人確實是重情義的民族。

但是日本是如何回報中國人的善良與幫助呢?

以唐朝之強勢,日本人吃了敗仗之後自然不敢明目張膽地侵犯,而且他們表面上還對中國非常恭敬,不時派人朝貢,領取賞賜。但一旦中國勢弱,日本立刻變了態度。

宋朝抑兵太甚,版圖收縮,國力疲弱,於是日本便不再朝見中國天子,而向北方勢力日盛的遼國稱臣,只是從中國引進曆法、醫藥、印刷等技術。

到明朝時,更有日本民眾自發組成團隊到中國沿海行殺人越貨之事。明史記載倭人「載方物戎器,出沒海濱,得問則張其而肆侵略,不得則陳其方物而稱朝貢。」開始時,他們還假裝是入貢使者,一有機會則殺掠而去,沒機會就呈上土產換取賞賜。明太祖洪武二年四月,倭寇數次侵掠蘇州、崇明,殺略居民,劫奪貨財。此後倭患連年不斷。

到明成祖時,其規模越來越大,大的寇群多達萬人,小的數百人,其據點深入沿海各省,到處為害,已形成一股極為殘暴的海盜武裝,其所侵犯的地方,無不殺個雞犬不留。以致後來戚繼先等與之苦鬥多年,才告平息,但中國也因此元氣大傷。而倭寇屠殺中國居民十多萬,搶劫財產難以計數,更從此開始輕視中國。

企圖滅亡中國

明萬曆年間,也就是甲午戰爭之前三百年,豐臣秀吉在統一日本六十多小國之後,出兵二十一萬,攻占朝鮮,意欲以朝鮮為基地,一舉征服中國。豐臣秀吉的計劃包括:占領中國後定都北京,將朝鮮王移至日本,鞏固中國的統治之後,即向印度進軍。這一計劃的主旨就是將日本舉國從貧瘠的島嶼上遷移到大陸,也就是日本後來的所謂大陸政策。

在豐臣秀吉時代,日本的國力當然不足以完成這一設想,而且其計劃也尚處於不成熟的階段。明朝雖然內政疲蔽、外交乏術,但畢竟是個大國。李如松出兵朝鮮與倭兵惡鬥,儘管中國軍隊多次中了倭寇的狡計,也終於迫使日軍撤退。

豐臣秀吉的美夢雖然破滅,卻鼓舞了後來的日本人。此後,日本的戰略家們便開始不斷研究和制訂滅亡中國的周密計劃。一九二七年,田中義一的占滿蒙、滅中國的詳細計劃可以說是集日本人三百年研究之大成,其對中國的資源人文的了解程度與其用心之險惡、計劃之周密,任何不麻木的中國人看了都會出一身冷汗。

缺乏危機感的中國人卻似乎並未把日本的威脅放在心上,使一直在暗中窺視等待時機的日本人終於找到機會,剛從西洋學會了製造槍炮,便立刻拿中國人開刀。一八九四年引誘清朝出兵朝鮮,然後借保護僑民為由,向中國不宣而戰,攻城掠地,姦淫殺戮,逼迫清庭割地賠款。此後中國人在日本人眼裡更是豬狗不如,成了殺光、搶光、燒光的對象,男人的脖子被當做比試刀鋒的試驗品,女人被日本人任意姦淫後開腸破肚,兒童成了日本人刺刀上的玩物…

世界歷史上有哪個民族像我們一樣遭受過如此的恥辱?今天連菲律賓、印尼人都動輒打殺中國人,不就是因為我們曾經被日本人殺得太慘,所以誰都敢踩我們一腳?

由上可見,說中日人民有過友好的歷史,是不符合事實的。持這種說法的中國人的唯一根據,是唐代日本留學生與一些中國學者的密切交往。然而,這種交往是由中國向日本單方向的文化和技術輸出,日本留學生對其中國導師的尊重,根本不能作為日本對中國友好的證明,只能證明中國人對日本的無私的善意。

日本人以惡意對待中國人,不是因為我們做了任何對不起日本的事,而正是因為我們教了日本人大多的東西。日本沒有創造自己的文明,他們引進了中國文明作為其文化的根本。

日本人要稱霸世界,必須首先徹底打垮它的啟蒙老師一中國,以摒除它固有的自卑心理。一旦消滅了中國,日本就可以把自己標榜為世界文明的一支,成為世界的領導力量。這種心理,和那些武俠故事中不肖弟子藝成之後要殺害恩師是同樣的。

中日開戰美國一定會插手

今天的中國人與日本人之間的交往超過了以往任何時代。中日人民之間的敵意,也隨著互相了解的增加而深化。年輕的中國人比他們的長輩更加仇恨日本。原因非常簡單,在更多的交往中,中國人才認識到仇視敵視中國的並不只是幾個頭號軍國主義分子,而是整個日本民族。

日本人非常清楚,日本跟中國結下了血仇,這種仇恨若不加以消解,日本過不了安心日子。對日本來說,未來的發展道路只有兩種選擇:

(1)承認日本對中國和亞洲犯下的罪行,與軍國主義劃清界線,放棄其征服亞洲乃至世界的野心,爭取亞洲人民的諒解。

(2)美化日本的罪惡,對下一代灌輸軍國主義的「光榮」,以在未來適當的時機全民發動、東山再起,以鐵血武力掃蕩亞洲,將一切與日本有仇的民族斬草除根,建立「東亞共榮圈」。

所有跡象表明,日本選擇的是第二條路。這裡的原因,一是日本固有的頑固,二是因為日本在二戰中損失極小而獲利極大,以總計三十萬的平民死亡人數換取了對亞洲徹底的掠奪與破壞,而日本人,包括眾多罪大惡極的戰犯都沒有受到懲罰。

強弱本來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日本通過侵略使自己變強而他人變弱,奠定了其今日繁榮的基礎。今天的日本處處把自己當成亞洲在經濟和文明方面的領袖,如果承認侵略有罪,就得象德國一樣向受害國賠款,象德國一樣象向受害國謝罪,就必須徹底放棄日本人優越、日本就應當統治亞洲的「信念」,就會動搖日本社會經濟和道德的基礎。

日本這樣的民族,如果沒有受到沉重的教訓是絕不可能自動反省的。從日本看來,打一次大東亞戰能獲得如此巨大的利益,又怎麼能否定戰爭呢?

既然日本不會承認侵略罪行,它就要考慮這個問題:怎樣對付堅持要討回公道的中國人?從這樣的現實展望中日關係,我們看到的是一場生死搏殺。我們沒有選擇的餘地。中日友好既沒有歷史的根據,也沒有現實的基礎。

向中國人民宣傳並不存在中日友好觀念,必然造成思想上的錯誤和混亂,不是導致人們思想麻醉,就是引起國人對政府的不信任。用「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之類的想法來指導中日關係的發展,雖然動機良好,但卻只是一廂情願,在可預見的將來,是不可能實現的。

歷史的教訓使我們必須以最現實的方法揣測日本的用心,中國人民爭取正義的事業和日本軍國主義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才是中日關係的主流與實質。

現在很多年輕人受日本文化的影響以及對歷史的不了解和不理解,對日本是既崇拜又自卑。對憎恨日本的中國人更是極度的鄙視!我想這會讓每個有良知的中國感到悲哀!

做為中國人,我們可以窮我們可以苦,但是我們會記住中日不共戴天,我們不會忘記先烈們為我們的國家前赴後繼,流血犧牲。2000多萬的中國屍骨給了我們中國重新強大的機會!犯我中華,雖遠必誅!最後說一句!中日不共戴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8870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