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採用「干支」紀年法,天干配地支,從甲子、乙丑直到癸亥,共有60個組合,即60年一循環,稱為「一甲子」。
有意思的是,在中國歷史上,每逢「丙午」、「丁未」兩個相臨年份,多會發生重大變故,不是內憂,便是外患。
公元前195年,農曆丙午年,漢高祖劉邦駕崩,呂后掌權,朝廷大亂,辛苦打來的劉氏江山差點被顛覆。
漢武帝元光元年,即公元前134年,農曆丁未年,漢朝開始了對匈奴的征伐,自此拉開了長達30年的戰爭序幕。
公元前74年,漢昭帝駕崩,新皇帝劉賀立了又廢,再立漢宣帝,朝廷三換其主。這一年是丁未年,
漢成帝永始二年、三年,依舊是丙午、丁未年。這兩年期間王莽封侯,趙飛燕封后,埋下了西漢滅亡的禍根。
東漢的動盪時期,發生在延平元年、永初元年,年份同樣是丙午、丁未。漢桓帝駕崩於永康元年,恰巧還是丁未年。自此後,漢朝徹底走向衰亡。
曹魏黃初七年,魏文帝駕崩,司馬懿專政,這年也是丙午年……
西晉時,五胡亂華的根源始於太康七年、八年,一查還是丙午、丁未。
唐末僖宗光啟二年、三年又是個天下大亂的時期,同樣是丙午、丁未。
……
最為有名的是靖康元年、二年,這兩年分別是公元1126年、1127年,正值農曆丙午、丁未兩年,北宋滅亡,宋徽宗、宋欽宗被俘虜到了金國。
不能再羅列了,再寫頭都暈了。小編查了查,自元、明至清,這兩個年份的禍事沒有之前那麼密集了,但天災人禍、皇帝駕崩、外國侵略的事還是有的。
可有意思的是,這兩個年份中發生在外國的災難倒是明顯多了。
是規律還是巧合?
本文的創作,源於古人筆記總結,對與不對,姑且看之,權當一說,聊為一樂。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