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麾下有個人才,朱元璋麾下猛將常遇春根本不是對手

陳友諒麾下有個人才,朱元璋麾下猛將常遇春根本不是對手

歷史的回聲2016-09-15 09:04

陳友諒身邊有沒有人才,又是什麼人才呢?他稱帝時,任用的三名大員分別是太師鄒普勝、丞相張必先、太尉張定邊。

陳友諒的太師鄒普勝(圖注)

說陳友諒身邊沒有一個人有真才實學,那也不符合事實。不少人以為明初武將常遇春排第一,張定邊地下有知,肯定不服氣,因為他相當於三國時呂布,連常遇春也不是對手。張定邊除了勇猛無敵,還有個優點就是忠心講義氣,這一點比呂布強多了。龍灣之戰,他護送陳友諒脫險;鄱陽湖之戰,儘管陳友諒已死,又是他把陳的屍體搶回來;其後,他又擁立陳友諒之子陳理為帝;最後,他未跟隨陳理投降朱元璋,而是選擇了出家。

忠心在多數情況下是優點,但在某些情況下又是缺點。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試想,如果他選擇良主,投靠朱元璋,在歷史上的名氣想必蓋過常遇春。陳友諒是不靠譜的主,攤子又鋪得大,張定邊獨木難支。

陳友諒的丞相張必先(圖注)

總體來看,陳友諒手下的人才,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均不能與朱元璋陣營相提並論。龍灣之戰,劉基與康茂才表現出眾,邵榮、徐達、常遇春、楊璟等將領也是圓滿完成任務。陳友諒一方,除了張定邊,幾乎沒人有出彩的表現。

本來,陳友諒麾下除了張定邊,還有個連朱元璋都忌憚的猛將趙普勝,但趙卻被陳友諒給殺了。趙普勝戰功卓著,在天完政權中享有崇高的威信,他無辜受害,不但其部眾心中不平,其他部隊也感到心涼,不願再為陳友諒賣命。趙普勝冤死不久,徐達就輕取樅陽水寨,稍後又於池州打敗陳友諒軍。陳軍之所以這麼不經打,主要是趙普勝舊部不肯拚命,「出工不出力」。

陳友諒的太尉張定邊(京戲形象)

更有甚者,徐壽輝、趙普勝的舊部還紛紛脫離陳友諒,或自立,或歸附朱元璋。即使在龍灣之戰前未及歸附,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陳友諒的實力貌似強大,實則外強中乾,一有風吹草動,就可能土崩瓦解。

純分享世界歷史文化,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更多歷史文化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歷史文化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6816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