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葉的中國,大清王朝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內外危機,內有發捻,外有洋夷。國家體制內的國防軍八旗與綠營在變亂面前不堪一擊,那麼兵權下移、地方軍事化則是一種難以迴避的權宜之計,地方團練應運而生。
地處南北交匯之地的安徽省,在當年是太平軍、捻軍、清軍爭奪激烈之地,地方勢力也玩的風生水起,梟雄崛起,著實精彩。皖北淮河流域的苗沛霖以一落魄秀才,竟成一方豪強。關於苗沛霖的出身與崛起過程,朱言論史前幾天已經寫了兩篇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回頭看看。
苗沛霖最鼎盛時期,麾下有十餘萬武裝,地盤十幾個州縣,控制區域內軍事、行政、司法、財政大權均由苗氏集團把持,清廷地方官形同虛設。苗氏集團的崛起與滿洲重臣勝保的庇護不無關係,勝保以欽差大臣身份督師安徽,但終究是客軍,與地方官員頗有齟齬,籠絡苗沛霖完全也是為了培植自己的勢力。相互利用的關係!
1860年1月,勝保被調離安徽,前往河南。督辦安徽軍務大臣由袁甲三接手,袁甲三是近代牛人袁世凱的叔祖父、袁氏家族發達的奠基人,也是曾國藩的好友。袁甲三出任督辦安徽軍務的欽差大臣,而安徽巡撫翁同書則為幫辦軍務大臣,袁氏與翁氏與勝保皆有矛盾。但是,勝保一走,二人之間的矛盾也就暴露出來。
作為幫辦軍務大臣的翁同書駐軍壽州,但其兵力薄弱,苗沛霖的老巢則在鳳台,二者距離咫尺。翁同書此時就想效勝保故智,籠絡苗沛霖為己所用。翁同書出身常熟名門,家世顯赫,又極有學養,苗沛霖投入其門下,自然是求之不得。
當然,我們不能忽略翁、苗之間也只是相互利用而已!
作為勝保走後,安徽軍政格局的話事人——袁甲三,對籠絡苗沛霖一直心存保留,他不願看到苗氏勢力日益膨脹,故對苗練時加裁抑。1860年,清軍收復臨淮、鳳陽之後,袁甲三給苗沛霖的犒賞甚薄,在給苗氏請功的折中,將苗氏寫成「特一執大旗之壯士耳」,人家明明是有文化的秀才嘛,還是個地方部隊司令呢!
苗沛霖也不願意袁甲三離他太近,幾次請袁甲三帶兵離開臨淮、鳳陽,但都被拒絕了。袁氏與苗沛霖之間的矛盾,將會直接影響皖北戰局。
苗沛霖雖然勢力極大,但是在皖北地方武裝中,還是有不肯歸附的,壽州團練就是一個,壽州紳士孫家泰和練總蒙時中等人就一直在抵制苗沛霖的吞併。這位孫家泰背景不一般,他是咸豐九年狀元孫家鼎的族兄,自己也花錢捐官當過刑部員外郎,太平軍戰亂爆發之後,孫家泰隨皖籍工部侍郎呂賢基回鄉辦團練,又得到當時的皖撫周天爵的賞識。孫家泰完全是個豪門巨族,又怎麼會把屌絲出身的苗沛霖放在眼裡呢?
1860年10月,清廷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京城淪陷、皇帝出奔,素有大志的苗沛霖趁機擴張地盤,企圖將清朝在淮河流域的勢力逐走。為了立威,是年11月,苗沛霖召集各路練總來下蔡議事,其中也包括壽州團練。壽州城裡的孫家泰與蒙時中對此不理不睬。苗沛霖放出一句話,誰不來或遲到,就斬了誰!
苗沛霖
當時的苗沛霖勢力極大,簡直就要割據淮水,爭雄天下了。看到壽州方面還是如此倨傲,苗沛霖便率兵攻打壽州城北門的東津渡,「聲言索家泰即罷兵「。孫家泰也在積極聯絡各方,圖謀抗衡苗沛霖。正在雙方劍拔弩張之際,孫家泰在壽州城又拿獲苗沛霖安插進來的臥底李學曾等7人,還查出苗沛霖書信幾封,內有「先清淮北,次清淮南,不患大事不成」等語。
一怒之下,孫家泰下令將苗沛霖臥底七人全部殺掉!
苗沛霖得知部下被殺,更是怒了,「忿而聚眾,立誓先取壽州」,不等官府定奪,即下令圍攻壽州。翁同書得知此事之後,深知事態嚴重,因為淮北為捻軍活動地區,淮南為太平軍活動範圍,如果壽州事件辦理不當,團練內訌他所在的壽州隨時有淪陷危險,而整個皖北大局亦將不堪設想。
壽州古城
為了安撫苗沛霖,翁同書一面命人將孫家泰監禁,一面又派人火速報告袁甲三,請他派人來審理此案。同時,也對苗沛霖義正辭嚴地警告:「勿憤激生事,官必為查辦!」
野心膨脹的苗沛霖對翁同書的勸慰根本不理,非但未停止圍攻壽州,而且還趁機強行奪取淮上袁甲三的炮船,企圖攻打袁氏所控制的正陽關。
眼見苗沛霖已經是脫韁之馬,翁同書也就一改以往的羈縻政策,先是奏報朝廷,再是致函袁甲三,邀他一起對付苗沛霖。
孰能料到,此時袁甲三的態度竟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他眼見苗氏已尾大不掉,如果採取強硬手段,非但做不到,而且還可能使自己的臨淮地盤亦將不保。所以,袁甲三對苗沛霖搶奪他炮船的事情隱忍下來。
在給翁同書的回信中,袁甲三竟然說「雨三(苗沛霖)之才足以制敵,兄所期許」,還說壽州團練「強橫由來已久,壽紳目無官長,擅殺七命,自有應得之罪」。
袁甲三的態度助長了苗沛霖的囂張氣焰,翁同書顯然是個被出賣的角色!
袁甲三
翁同書身體本來就不好,在營多年,染上嚴重的風濕,又遇到這麼多鬧心事兒,頓時心萌退意。1861年2月3日,翁氏上折請求咸豐帝趕緊派員來皖接署巡撫一職,折中還薦袁甲三自代。袁甲三正巴不得翁同書走,2月14日,袁氏上摺奏請調湘軍將領李續宜為安徽巡撫,企圖借湘軍勢力鞏固自己在皖北的地位。5天以後,朝廷下旨說「壽州地方要緊,著袁甲三妥籌兼顧」。
李續宜後來並未來皖,皖北勢力最大的仍然是苗沛霖。861年2月中旬,苗沛霖仍然進攻壽州,不僅如此,苗氏軍隊還撲向鳳陽、霍邱、穎上、懷遠、定遠等地。此時的苗沛霖並不是要報仇了,這只是他割據計劃的一部分而已,為此他暗中聯絡太平軍,接受「奏王」封號。
此時尚未離開的翁同書身在危城壽州,情況堪憂,於是派人送摺子上京,請朝廷派兵剿滅苗沛霖。此時的清廷哪有多餘兵力應付這種事,袁甲三依然堅持招撫苗沛霖的政策,也上摺子說:
查苗沛霖桀驁不馴,固屬罪不容誅,而較之粵、捻之顯然叛逆,尚屬稍知顧忌。此時積年巨寇尚須反覆開導,勸令投誠,豈於該練偶入迷途,不思委曲以消隱患,此臣所謂但有一線可原,仍欲牢籠駕馭。
袁甲三的這番話,無異於賣了翁同書和壽州城,把他們扔給苗沛霖蹂躪吧!
對於袁甲三的軟弱態度,苗沛霖看得十分清楚,因此,他一再提出各種苛酷要求。苗氏先是提出只要壽州公局歸還被殺7人屍體,撫恤死者家屬,他就「釋怨撤兵,聽官辦案」。
翁同書與壽州紳民一聽也在理,於是就同意苗氏這一要求,並作了奏報。
但是,苗沛霖不是那麼容易滿足的,被殺7人撫恤後,苗軍圍城如故,非達殺死孫家泰、奪取壽州的目的不可。
袁甲三認為若不滿足苗氏這一要求,事件難以了結,便秘密派人前往壽州「囑翁同書設法除孫,以釋苗怨,而為解圍之計」,這種縱容真的已經是太過分了!
苗沛霖對壽州的進攻越來越猛,袁甲三緊急致書翁同書,命其鎖拿孫家泰等人。後來,在袁甲三親信勢力的逼迫下,孫家泰被迫服毒自殺,留下遺書說:「鎖拿監禁皆袁漕督之意」,袁甲三的正式職務是漕運總督。
孫家泰已死,事情就結束了嗎?
純分享世界歷史文化,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更多歷史文化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歷史文化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67206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