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公元一六四四年,一支來自北方的游牧民族開始南下。鐵騎越過長城直抵北京,象徵著皇權的紫禁城落入了滿族人之手。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帝國——大清開始了。
一六四五年六月,清朝攝政王多爾袞頒布了著名的「留髮不留頭」的嚴厲剃頭令,並且昭告天下:遵依者為我國之民,遲疑者向逆命之寇,必責重罪!
其實清軍剛剛入關時,為了在中原站穩腳跟,一開始並沒有強制推行剃頭令。直到弘光朝投降,豫親王多鐸進入南京後,也曾有過這樣的命令:剃頭一事,本朝相沿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爾等毋得不道法度,自行剃之。前有無恥官先剃求見,本國已經唾罵。
可見最初的剃髮令只針對軍官和士兵,甚至對於擅自剃髮的漢人是非常厭惡的。
然而當時二十多萬八旗勁旅一路南下,北方州縣長官紛紛不戰而降。更有甚者有些官員主動剃髮,以示忠心不二,或上書建議推行剃髮,以謀取賞識。加上局勢逐漸明朗;滅掉弘光政權後,江南半壁基本臣服,除了東南的隆武政權和西南的永曆政權,滿清基本上控制了整個中原。
而朝廷對剃髮令的態度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之前還打著為崇禎皇帝報仇,驅除流寇的旗號,而這時清廷感覺名正言順地入住中原已經成熟。
強制漢人剃髮易服則是征服古老中國的第一步。
但是對於漢人而言,內心是肯定拒絕的。首先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損傷!這是深受幾千年來儒家思想薰陶的漢人的倫理觀,也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所以剃髮令對於中原漢人來講不僅僅是侮辱本人,更是踐踏一直信奉的儒學。因此這項政策不僅遭到了知識分子的抵制,也激怒了下層民眾。於是,本已逐漸平靜的江南又騷動不安起來。
而上海的嘉定縣則被歷史的洪流推到了風頭浪尖。
七月初三的黎明,清兵踏破了昔日嘉定古城的寧靜。而進攻嘉定城的先鋒李成棟是已故南明弘光朝廷兵部尚書史可法的部下。早在去年四月,當清軍統兵南下,逼近徐州城之時,時任守城總兵官的李成棟竟望風而逃,不久遂降於清。
而嘉定城內,在黃淳耀侯峒曾的領導下,重新用土石加固了城牆,並且四處請求增援。
八天後,援軍終於趕到。但是這支隊伍只有三百餘人,而且裝備極差,跟所向披靡的清軍相比,無異於螳臂當車,轉眼間就被李成棟的部隊攔截擊潰了。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侯峒曾等人又想借用城外鄉兵扼阻清兵。可是鄉兵都是臨時組織起來的農民,根本沒有作戰經驗。所以人數雖然眾多,實際上處於一種無序無領導的狀態,難以同正規清軍作戰。
十多萬鄉兵在城外集結,與五千清軍對壘。一開戰,李成棟以騎兵衝擊,猶如大水沖沙,利刀破竹,鄉兵即四散奔走,自相踐踏,大敗而回。隨後李成棟以大炮攻城,「終夜震撼,地裂天崩,炮硝鉛屑,落城中屋上,簌簌如雨」。
終於在初四這天,嘉定城破。在之前的戰鬥過程中,李成棟的弟弟意外身亡,所以為了泄憤,他竟然下令屠城,任由部下大肆劫掠屠戮。大屠殺持續了一日,約三萬人遇害,「自西關至葛隆鎮,浮屍滿河,舟行無下篙處」。
而李成棟進入城中後,將痛苦轉化為慾望,狠狠的打撈了一大筆:「拘集民船,裝載金帛、子女及牛馬羊等物三百餘船」,然後滿載而去。
殺戮的恐怖並未嚇倒忠於大明的子民;李成棟一走,四散逃亡的民眾又再度聚集,一位名叫朱瑛的反清義士率五十人進城,糾集民眾,又一次占控制了嘉定。
於是「鄉兵復聚,遇剃髮者輒亂殺,因沿路燒劫,煙焰四路,遠近聞風,護髮益堅。」 李成棟遣部將徐元吉鎮壓,因嘉定居民聞風逃亡,這一次的目標主要是城郊,「數十里內,草木盡毀。時城中無主,積屍成丘。」嘉定縣城外的村莊幾乎被燒殺殆盡。
但是抵抗的餘波還在繼續。不久,綠營把總吳之藩造反,此人本是吳淞守軍將領馮獻猷部下,跟隨他一起投降了李成棟。這是一次無望的起義,很快就被覆平,李成棟再一次將屠刀舉了起來,嘉定再遭浩劫。連平息吳的造反外帶屠戮平民,嘉定城內外又有兩萬多人被殺。
短短一個多月,共六萬多手無寸鐵的平民慘遭殺害。
如今不少觀點將清軍入主中原看作社會的又一次進步,生產力的又一次發展。雖然這無法辯駁,但是說這種話的人應該親自到八旗騎兵的馬刀下去感受這種進步。
或許歷史每一次發展都需要鮮血的代價才能完成,但那些處在驚天變革時期的平頭百姓卻是無辜的。回顧歷史,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都應該對生命抱有最高的尊重。
純分享世界歷史文化,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更多歷史文化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歷史文化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6687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