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太平天國藉助宗教起兵叛亂,1853年已經攻占南京。同一年,曾國藩建立湘勇,後來稱之為湘軍,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近代化的軍隊。3年後,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延續到1860年,這場戰爭因英法聯軍攻陷北京、火燒圓明園而聞名於世。
從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整個過程來看,曾國藩人才濟濟的幕僚團,以及他剽悍善戰的軍隊,原本有很多機會,和英法聯軍直接對抗。但是,這一有趣的歷史事件從未發生。
中國人通過解讀曾國藩的奏章,一般認為,洪秀全叛亂和英法入侵的性質不一樣,前者是清帝國的生死之戰,後者僅是西方擴大在華利益的嘗試,因此清廷才會將湘軍留在南方,剿滅作為「心腹之患」的太平天國。但是,咸豐皇帝卻曾下達過詔書,命令湘軍北上作戰。
至於距離遙遠,救援不及也與實際不符,因為戰爭時長取決於清軍的抵抗強度,而中國的戰略縱深極寬、極深、極廣,即便丟失北京等地,僅僅2萬餘人的英法聯軍,也很難長時間占據。實際上,英法聯軍從5月攻打大沽口,10月才占領北京,這些時間足夠湘軍調動了。
西方的華學家則認為,清帝國妄自尊大,又對英法聯軍估計不足,這才導致反應緩慢,讓湘軍未能參與對外戰爭。誠然,在1840年,清帝國已經敗於英國,但那次戰敗並未給帝國帶來任何衝擊,在以後的20年內,帝國幾乎毫無改變,仍然妄自尊大。
英法聯軍攻陷天津後,曾提出《天津條約》,清廷本來同意,但要求英法使節團以臣禮跪拜,遭拒後將其綁架,並將多人虐待至死。這一事件直接導致了英法聯軍攻擊北京,也是聯軍火燒圓明園的誘因之一。
另一點是,清廷擔心漢人勢力的擴大。第二次鴉片戰爭初期,蒙古將軍僧格林沁曾指揮清軍,阻止了一次英法聯軍的登陸作戰,致使清軍認為,可以不依靠漢族武裝就能抵禦聯軍,以免漢人勢力增長。但不久後,僧格林沁的蒙古軍團就丟掉了天津,感到不妙的咸豐皇帝方才下達詔書,要求各地軍隊勤王。
西方人的觀點看似是合理的,卻忽略了當事人——曾國藩的實際態度。
按照常理,湘軍都應該在中央政府遭受危難之機,挺身而出。但是,清朝歷史最大的嘲弄之一發生了,被中國人認為是忠君典範的曾國藩——他拒絕湘軍北上救援,甚至連一支分部隊都不願派遣。
曾國藩的奏摺寫得極為謙恭,他首先宣稱忠於皇帝,然後羅織了一大堆北上的害處(即中國人當前認為的理由),其次聲稱:「安危之機,想不出八九月之內。」最後再請示咸豐皇帝,湘軍還用不用北上?
這一經典的奏摺經今人解析,被認為是職場中,向上司說「不」的高明技巧。可是,曾國藩真的是這樣想的嗎?
解讀一個人,不應該看他怎麼說,而是應該看他怎麼做。
長期的滿漢衝突是清帝國政治的一個鮮明特徵,事實上,被視為忠君典範的曾國藩也並不忠心,最明顯的證據是,曾有四人勸他稱帝,而他不但向清廷隱瞞了這一事實,還推舉其中兩人做了封疆大吏。因此,曾國藩拒絕湘軍北上,必然另有原因。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由於八旗、綠營的腐化,清帝國只有兩支堪稱「善戰」的軍隊,一支是曾國藩的漢族湘軍,另二支是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湘軍在南方剿滅太平天國,蒙古騎兵主要在北方活動。
如果湘軍拒絕北上,那麼抗擊英法聯軍的責任,只能由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全部承擔。假如僧格林沁戰敗,清帝國就不得不倚重於漢族武裝,從而使漢族,尤其是漢族武官的地位大大加強。
不應該忘記,在19世紀中期,中國仍然沒有火車、沒有電報,書信依靠腳力來傳達。從北京到江南一次需要月余,兩個來回就是半年,因此,曾國藩表面上在向咸豐皇帝「請示」,實際上,玩的是那套典型的「緩兵之計」。
曾國藩的用意之一,是為了避免和英法聯軍作戰,保存湘軍實力。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削弱蒙古軍團,提升戰後,漢人在帝國內部的地位。最後一點,是萬一清廷崩潰,湘軍能夠迅速填補權力真空,所謂的「安危之機,想不出八九月之內」。也只是一句安慰話罷了,戰爭變幻莫測,即便起初的目的如此,但難保不會中途改變,威尼斯人不就這樣摧毀了東羅馬嗎?
湘軍不動,其他漢族團練紛紛效仿。清廷碰了個軟釘子,自然也明白曾國藩的用意,立刻和英法聯軍議和,但此時的形勢,已經與半年前大不相同了。
1860年5月,江南大營被太平軍攻破,咸豐不得不將剿滅太平天國的重任,完全交給漢族武裝。而八里橋之戰中,僧格林泌的蒙古騎兵全軍覆沒,從此帝國的防務,將主要由漢族武裝承擔。
於是漢人的地位,在數十年間得到迅速提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經曾國藩推舉的漢族官員,盡皆成為封疆大吏,漢地省份幾乎全由漢族官員管理,這在1860年以前是無法想像的。
一旦剪掉曾國藩外層的忠君神話,我們將能從他的身上,讀到更多的東西。由他所提倡的洋務運動,最早在追求軍隊戰力的提升,確切地說,是漢族武裝力量的提升,因此受到很多旗人的極力反對。但受益於帝國面臨的外部壓力,洋務運動得以展開。
1900年,八國聯軍再次攻破北京時,曾國藩已經去世28年了,慈禧太后倉惶逃往西安,下詔各地勤王。但是這一次,李鴻章、張之洞等等,不斷壯大的漢族實力派們,已經用不著像40年前的老師那樣,小心翼翼的呈上一份措辭謙卑的「請示」書了。
他們撇開朝廷,組成了東南互保,和聯軍達成了互不侵犯協議,威信掃地的清廷只得承認這一既成事實。11年後,在漢族武裝力量的逼迫下,清帝放棄了他的最高權力,結束了大清帝國長達三個世紀的統治。
純分享世界歷史文化,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更多歷史文化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歷史文化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65560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