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討論曹魏謀士荀彧的勇略,有些人也許不明白筆者在說什麼,因為一直以來大家受各方面的影響,很容易接受一個先入為主的觀點,就是「勇」這個概念只跟所謂的「武將」掛鉤。而謀士既然屬於文官,就不是靠「勇武」見長。因為有許許多多的人都在討論曹魏眾謀士的智謀,很少有人正經地來討論他們的勇武。本文試圖補上這一塊的缺陷。
首先筆者要澄清一點,那就是這裡所說的勇武絕對不是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單打獨鬥的能力,因為對於後者古人早就有了很明確的說明,那叫「匹夫之勇」。所以請大家不要誤解,筆者不是來這裡討論荀彧和賈詡單挑誰會贏這樣的問題。
文官VS武將
很多所謂的三國迷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就是文官是文官,武將是武將,兩者不可混在一起。但是筆者要說的是,這個觀念是不正確。呂布是很多人心中的三國第一武將(對此本文不進行討論),但是按三國志的記載:
「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驍武給并州。刺史丁原為騎都尉,屯河內,以布為主簿,大見親待。」
請注意,呂布所擔任的第一個職務是主簿,而那恰恰是一個文職工作。
另一方面,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文臣,其實擔任的是武官。比方說荀彧的第一個職位是司馬,就是武官。諸葛亮先是擔任軍師中郎將,後來升為軍師將軍,之後也多次擔任武職。在魏書的記載中,對於諸葛亮的多次北伐一直是稱「蜀大將諸葛亮」。其他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
所以在大家閱讀下文之前,請先接受這樣一個觀點,就是荀彧這樣的人既可以是所謂的文官,也可以是武將。
荀彧在曹操集團中的地位可以說是絕對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曹操擔任東郡太守時他就擔任司馬,也就是曹操手下第一人。後來曹操定都許縣,荀彧任了十多年的尚書令,是曹操集團中唯一一個地位幾乎與曹操平起平坐的人。關於荀彧的勇略,筆者想主要說兩點。
第一是荀彧早期的一次出色的外交,即在呂布、陳宮作亂兗州的時候,第一時候孤身前往會見郭貢,從而說退了郭貢的數萬大軍。關於這一段,陳壽在《三國志》中是這樣記載的:
彧知邈為亂,即勒兵設備,馳召東郡太守夏侯惇,而兗州諸城皆應布矣。時太祖悉軍攻謙,留守兵少,而督將大吏多與邈、宮通謀。敦至,其夜誅謀叛者數十人,眾乃定。豫州刺史郭貢帥眾數萬來至城下,或言與呂布同謀,眾甚懼。貢求見彧,彧將往。敦等曰:「君,一州鎮也,往必危,不可。」彧曰:「貢與邈等,分非素結也,今來速,計必未定;及其未定說之,縱不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將怒而成計。」貢見彧無懼意,謂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
這一段中所描寫的荀彧,絕對不像是一位只能在帳前出謀劃策的幕僚,而是一個絕對能夠獨擋一面的將帥之才。因為荀彧之後常年居中持重而沒有從征,所以給很多人留下的一個印象,就是荀彧僅僅是個戰略家,陣前指揮非其所長。但是請注意看這裡第一句話中的四個字——「勒兵設備」。從後來郭貢覺得鄄城不易攻取,就足以看出荀彧在統兵方面的能力。另外,在洞察到危險來信的時候,荀彧在第一時間當機立斷,一方面自己整兵設防,另一方面召喚曹軍中最為可靠的將軍夏侯惇,誅殺自己軍中的叛將,這一切都足以說明荀彧的將帥之才。
之後又一個關鍵字,讀者如果不能發現,也就不能理解這個事件的精髓。這個字就是「懼」,先後出現了兩次。荀彧的這次外交之所以成功,與其說是因為智謀,不如說是因為膽識。從夏侯惇和荀彧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夏侯惇作為曹軍的第一大將,在這一刻膽怯了,反襯出的恰恰是荀彧的勇略。最終打動郭貢的恰恰是正是荀彧的「不懼」。
這裡張遼為我們揭示了什麼叫作「狹路相逢勇者勝」。在這裡,陳壽沒有花任何筆墨來描寫張遼如何武藝高強,如何能夠力敵萬人,但是一員虎將的形象躍然紙上。如果我們將這段話對比之前描寫荀彧的那一段,我們可以發現兩者在對「勇」的描繪上是多麼的相似。很可惜的是,並沒有多少人讀出的荀彧之勇。
第二個顯示荀彧非凡的勇略的恰恰是他可能最為著名的一次建議,據守官渡。當曹操在官渡陷入糧盡的危機,從而打算退軍的時候,荀彧在給曹操的信中是這樣說的:今軍食雖少,未若楚、漢在滎陽、成皋間也。是時劉、項莫肯先退,先退者勢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三國志·荀彧傳》
很多人在讀這段話的時候,都把注意放在了它的後半截,即荀彧所說的「必將有變」恰好後來暗合了許攸、張郃等人的臨陣倒戈。但是這封信最為重要的恰恰是它的前半截,因此它給了曹操繼續據守官渡,以待時變的信心。而筆者認為,這封信最核心的一句乃是「先退者勢屈也」。在這裡,荀彧不是在討論任何陣前的戰術方案,而是在討論一個「勢」,說到底就是身為主帥所能帶給軍隊的勇氣和必勝的信心。讀者如果熟悉《亮劍》的話,就應該能夠體會到荀彧在這裡所說的,也正是一種「敢於亮劍」的勇略。當時荀攸、郭嘉、賈詡等人都在曹操軍前,曹操根本不缺乏人幫他決定如何出奇制勝,所缺的恰恰是那樣做的勇氣,所缺的恰恰是在面對風險、面對不確定時的膽識。如果說曹軍的精銳是一把利劍,曹操以及陣前許多謀士都是頭腦的話,荀彧就恰恰是敢於拔劍的那隻手。
三國是勇者的天下。袁曹在官渡焦灼的時候,誰最終敢於果斷亮劍,兵行險招,誰就獲勝了。荀文若之勇,在這裡算是淋漓盡致了。
純分享世界歷史文化,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更多歷史文化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歷史文化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6500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