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70後、80後來說,評書是我們小時候最重要的娛樂項目和知識來源,一到吃午、晚飯的時候,收音機里就會傳來劉蘭芳、單田芳或清脆或沙啞的聲音,有時聽得太入迷,抱著飯碗卻連飯都忘了吃。在這些評書中,裡面的英雄人物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除了他們,還有很多奸臣,也讓我們恨的牙根痒痒,討厭至極,《楊家將》里的潘仁美、龐太師就是這樣的人物。
這個龐太師在中國古典小說以及評書里,出鏡率很高。在《呼家將》里龐太師叫龐文,女兒龐賽花是西宮娘娘,老是跟呼延家過不去,陷害忠良製造冤案,斬了呼家三百多口。在《七俠五義》里,龐太師名叫龐吉,也是國丈,專和包公打坐的開封府及三俠五義為難。龐太師擅長顛倒黑白,陷害忠良,與包拯斗、與寇準斗、與楊家斗,與呼延斗,從《少年包青天》斗到《老年包青天》真正做到了「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與人斗其樂無窮」,專門損人,毫不利己,為斗而斗,斗遍天下高高手。
像這樣一位小說、評書中的重量級人物,那應該一定是有原型的,那他究竟是誰呢?在北宋這一時期,根本就沒有叫龐文的,也沒有叫龐吉的,甚至沒有一位姓龐的太師。但是,雖然沒有龐吉,卻是有個龐籍,雖然不是太子太師,卻是太子太保,於是很多人都把龐籍作為龐太師的原型,龐籍由此也被罵慘了。
可是,這卻是一個天大的冤枉,歷史中真實的龐籍不是個奸臣,而是個能文能武的名臣。
龐籍,字醇之,是山東成武人。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也就是1015年,27歲的他中了進士。此時的寇準已經54歲,早已經做到樞密使的高位了。
龐籍剛正不阿,他不僅沒有貴妃女兒當後台,還根本不買皇帝嬪妃的帳。他任開封府判官時,仁宗寵愛的尚美人常派內侍到開封府傳達旨意,干預政事。龐籍認為這是後宮干政的行為,極其反感,因此嚴加拒絕。不僅拒絕,還將來宣喻旨意的內侍痛打了一頓。敢與皇帝的愛妃對抗,足見龐籍的凜然正氣和不畏權貴的作風。
當然,龐籍敢這麼做,也是有底氣的,因為他在宋仁宗親政這件事上出力很大。宋仁宗剛即位時,章獻太后垂簾聽政,太后去世時提出讓章惠太后繼續垂簾。龐籍當時任殿中侍御史,力主仁宗親政,並當眾燒掉支持垂簾制度的《內東門議制》。龐籍還向仁宗上奏,建議皇帝用人應辨邪正,按照政績提拔晉升官吏。這是一個奸臣該說的話嗎?
龐籍不僅是個良臣還是一個良將。龐籍曾任陝西都轉運使,與范仲淹、韓琦共同防範西夏入侵。他多次上書,請求減少宮中花費,節省財力以賞有功將士。龐籍還大力發展屯田,除了解決軍糧問題,還以寨為基地,逐漸收復了被西夏攻占的許多城堡,促進了戰爭局勢的扭轉。元昊與龐籍等人較量多年,最後不得不向宋朝稱臣。
龐籍還慧眼識珠,在與西夏對峙過程中發現了狄青,對他逐步培養,最終讓他獨擋一面,成為北宋名將。
龐籍後被冊封為「潁國公」,贈太子太保。龐籍通曉律令,精明強幹,戍邊治民功績赫赫,不愧為北宋的一位有所作為的軍事家、政治家。
就是這樣一個好人,卻成了評書中的不折不扣的大奸臣,這個黑鍋也太重了。是以訛傳訛,還是評書的作者與龐籍家有仇?或許只是因為要虛構一個能與寇準、包拯等牛人對等的敵人,而龐籍恰好做過宰相,於是就借用了他的姓氏。不管怎麼說,龐籍這個黑鍋,背得實在太冤。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64674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