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時期(一般稱黃巾之亂到西晉一統,這段歷史時期都稱之為三國),諸葛亮為出於絕境之中的劉備獻上了《隆中對》,這份戰略計劃為絕境中的劉備指出了明路,點燃了希望,堪稱千古奇謀。
而在二戰時期,很多研究二戰的歷史學家都稱,日本當時戰術是高明的,日軍戰鬥力也是非常驚人的,可是在戰略上,卻是大失誤,導致了最後的慘敗。
其實日本當時是有一位很厲害的戰略大師的,他也曾提出了日本版的《隆中對》,只不過因日本國內的政治鬥爭,他失利了,然後他的計劃未能得到實施,所以才讓日本走上了錯誤的戰略道路,導致了最後的慘敗。
這位日本的戰略大師就是石原莞爾。
石原莞爾生於日本山形縣鶴岡市,其父石原啟介曾任鶴岡市警察署署長,用「武士道」精神教導石原莞爾要勇敢而不懼艱險,優越的家庭環境(在當時的日本農村,警察署署長是當地吃皇糧的大官)也使年幼的石原養成不信邪,不畏權勢,頤指氣使的作風。
20歲時,他就來到了中國收集情報,那是在1920年左右,石原莞爾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深入中國腹地,收集軍事、經濟、人文等方面的情報,並在當時就提出了「比起武力會戰,收買、宣傳具有更大的價值」的對付中國軍閥的辦法。
1929年張學良為了鞏固自身地位,不去找日本人報仇,而選擇了向蘇聯人挑起了「中東路事件」,在這次事件中,石原莞爾就是東北軍的隨軍參謀。石原莞爾見識到了東北軍的不堪一擊,和張學良的外強中乾,然後便提出了大膽的占領中國東北的計劃。
在當時包括很多日本人都覺得策劃占領中國東北的石原莞爾、板垣征四郎、花谷正、今田新太郎的「奪取中國東北四人核心」是發瘋了,因為當時的日本還未走出關東大地震的困境,關東軍在中國東北只有10600人,可是張學良的東北軍卻有448000人,還擁有大量的捷克制機關槍和迫擊炮,空軍有60多架飛機。
當時連日本人都嘲笑關東軍的軍刀是竹刀,石原莞爾卻說:「對付張學良用竹刀就足夠了。戰爭一旦打響,不要兩天我就可以占領奉天!」
果然九一八事變後,日軍迅速占領了中國東北。
而在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前的1936年,石原莞爾又為日本策劃了兩套戰略方針,被人稱之為是日本版的「隆中對」。
這就是著名的《國防國策大綱》,在對待國際問題上,他的核心內容是這樣子的:穩定並發展中國東北,並逐步蠶食中國領土到長城一線,儘量和英美搞好關係,以做防止紅色蘇聯南下的防禦線,換取英美控制的石油,因為當時占領東北後的日本,並不缺鐵和煤炭,就缺橡膠和石油。
而急需到足夠的力量後,千萬不能急需擴大在中國的戰果,不然會將日本的兵力拖在中國。可以在德國進攻蘇聯後,從東方插蘇聯一刀。或者可以以台灣為跳板,南進東南亞「挑動在西北的國共內戰,同時建設滿洲國,鞏固華北,堵住俄國人南下,再向南洋滲透,得到馬來亞的橡膠和汶萊的石油,同時擠走英國人,爭取把手伸到「蘭印」,確保石油,這以後再和美國進行最終戰爭。」
可想而知,如果日本的兵力未被拖在中國,而是全力進攻東南亞的話,英法兩國基本上是頂不住的,事實上後來已經被中國拖住了的日本,依然能分兵蕩平東南亞。而取得了東南亞的石油和橡膠後,日本完全有能力和千里迢迢而來的美國進行決戰。
而占領了東南亞,日軍就沒必要偷襲珍珠港,美軍是否會參戰還是五五之數,不參戰的話,日本可以在穩定東南亞,整合實力後或南下占領澳洲,或西進取印度,到時候或可和德國會師中東,或可對中國進行大包圍,而這樣子的話,日本能控制的人口和占領縱深都將超過中國,而東南亞南亞澳洲人的抵抗意志又沒中國人那麼強烈,他控制起來也更容易。
那個時候日本的實力將全面碾壓中國,中國真正的危矣啊。
不過成也九一八,敗也九一八,石原莞爾創造了九一八神話後,日本的軍方的少壯派們,也想複製前輩的奇蹟,完全聽不進石原莞爾不要先擴大在中國的戰略大計,武藤章在華北事變就駁斥主張降溫的石原,我們不是在重複先輩你以前做過的嗎?
然後日本就被拖在在中國戰場上,打到38年底基本上就無法再擴大戰果,而在中國戰場進入了相持階段了。然後兵力又被拖在了中國,無法有效的控制東南亞,最終走向了失敗。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64672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