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歷史上曾屢屢與中國兵戈相見,並神奇的屢戰屢勝,明朝和清朝在與緬甸作戰中都曾落敗,緬甸一時囂張無二。緬甸在長達數百年里,一直雄踞中南半島,不過一直到明朱元璋時期,緬甸還是乖乖的向中國稱臣。
東漢明帝永平年間,緬甸就歸屬中央管轄,三國政權接受東漢政權的西南國土,仍設永昌郡,用的是諸葛亮制定的「綱紀粗定,夷漢粗安」的施政方針。明朝朱棣年間,緬甸也不敢鬧出什麼動靜,朱棣死後,緬甸就各種不安分了。
在明朝時期,對緬作戰就屢屢失利,緬甸困擾了明朝邊境十年,明朝戰敗後失去緬北大部分土地,到了明末,緬甸發生了一件大事,明末,永曆帝朱由榔帶1500餘人進入當時中國的屬國緬甸,1661年,新王莽白繼位,無恥的砍死了南明的十多名武將,把永曆帝囚禁了。平西王吳三桂聽說後,兵鋒直逼緬甸,莽白打不過吳三桂,只好交出永曆帝。史載永曆帝被吳三桂用弓箭勒死。
當時緬甸很多部落還在刀耕火種,這些逃難的南明遺民住在當地,生存資源很小,在跟當地人爭奪資源時,土著打不過這些職業軍人,被迫遷徙到高山上去,所以南明的一脈就在緬甸駐紮下來,今天發展成人口占20多萬的果敢族。
元朝時,緬甸重新成了藩屬國。清代,中緬之間爆發了4年的清緬戰爭,由於乾隆的狂妄,他覺得這種蠻夷小國根本不在話下,他剛橫掃東南亞,滅了暹羅,寮國,覺得世界都在他腳下。所以被緬甸打的丟盔棄甲,第四次戰役花費了大清近千萬兩白銀,損失特別慘重。
即使是這樣,緬甸也不是不可戰勝的,中國有幾次機會將緬甸收回來,然而清政府卻一次次的將機會放棄。
最好的機會是130年前的,英國即將吞併緬甸的時候。
光緒十一年,英國宣布吞併緬甸地區,清政府得到消息還是通過駐英公使曾紀澤。他早在光緒十年就提醒清廷,英國現在要攻打緬甸了,如果我們趁機謀劃,邊界可大大拓展。
光緒十一年,他將英國恐嚇緬甸的事情再次告訴清廷,說仍有可能「以口舌得八幕」,軟弱的清廷覺得在事情更加明確前,還是勸英國不要出兵好了,態度要委婉,身段要低就。
清廷當時回復曾紀澤的話說,英國打不打還不一定,貿貿然與之商談,就是鼓勵英國打,到時候陷入中法戰爭的覆轍就不好了。
當時剛好發生的「柚木案」,英緬以此為藉口起衝突,清廷說,不如以緬甸是中國屬國的身份進入緬甸,調停這件事。
曾紀澤正義凜然的跟英國進行正式談判,以正式外交手段跟倫敦通信,而總理衙門卻偷偷找了英國總稅務司的赫德,進行私下接觸。
當時慶王所謂的「最好不經過官方」,實際上是含糊其辭也是表面化的理由,以李鴻章為首的總理衙門,就是想針對曾紀澤,覺得這小子動機不純。當初在中法談判中他態度強硬激怒法方,才會導致中法戰爭,現在英緬談判不會讓他放手去做,非得使點絆子不可。曾紀澤,曾國藩之子,駐英公使
當時總理衙門和赫德打得火熱,曾紀澤還傻傻的等待著英國外交部的回應。總理衙門和赫德都覺得避開曾紀澤而私下接觸,因為他們覺得他以不屈不撓的愛國人士自居面目可憎。
第三次英緬戰爭如期而至,說明私下的和談並沒有任何效果。哈巴狗一樣的清廷,終於反擊了一把,提出恢復中緬朝貢關係。此時打都打了,還怎麼談?有什麼籌碼?有什麼資本?
英國一笑了之,覺得朝貢只不過是虛名,但看在清廷上躥下跳了那麼久,就讓清廷寫個保證書,不再干涉緬甸的一切事物,但是商務上給點好處。
十月中,曾紀澤終於等到了英國方面的官方回復,英國說對中方表示熱烈而誠摯的感謝,不過現在真的沒什麼精力談判,打仗忙著呢,等打完仗再說。什麼?朝貢?英國提都沒提,裝作不知道有這件事。
不久,緬甸淪陷,緬甸王投降,此時談什麼都沒有任何意義了,曾紀澤還是積極尋找辦法,希望給予中國利益而不是損失,他想要在朝貢上做文章,並不是因為虛名,而是想以此為基礎取得八幕,這樣才能為中國爭取到切實的利益。
緬甸為了面子也不承認朝貢,說是兩國平等的外交友好往來,曾紀澤不得不要求清廷將乾隆時期的資料發往倫敦,讓英國人看個明白。
當中緬雙方為宗屬關係爭論時,英國宣布吞併緬甸,曾紀澤抗議,說「責其未與華議遽滅緬甸為食言」。這其實就是在強調緬甸的藩屬關係。這時總理衙門上躥下跳的說,緬甸不可滅,朝貢還是要恢復,英國置之不理。
在曾紀澤的堅持下,經過力爭,英國終於同意了緬甸照舊對中國進貢,通商事宜也可以稍稍讓步。
後來,英國國內發生了政治變動,本已經談判到緬甸另立新王,對中國照例進貢,且潞江(即怒江)以東之地歸中國所有,內閣變動導致推翻了前任與曾紀澤的會談。
曾紀澤較為務實,他認為可以承認英並緬甸的事實,朝貢之事也可以互贈禮物作讓步,但要獲得界務和商務上的實際好處;總署的回應則不然,堅持要保住朝貢關係。
博弈在曾紀澤和總理衙門、李鴻章,英國官方和赫德私人之間展開,經過一番周旋,英國根據《煙台條約》進駐西藏。
清廷為了迅速結束跟英國在緬甸問題上的各種糾葛,簽訂了一個條約,共五款,承認英國吞併緬甸,朝貢也做出讓步,商務直接棄權,只要英國停止入藏。
不過和對緬甸的態度一樣,清廷在琉球問題上也始終堅持存祀這一點,即便日本提出華南日北,分治琉球的建議,中國可以額外獲得島嶼的好處,仍不答應,要求保持琉球王的地位。
相比之下,對於緬甸的放棄就頗為耐人尋味。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