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殺手也好,當劊子手也好,有時都是迫不得已。
在這種迫不得已里,有人做出了向善的選擇。一如里昂,一如我們要講到的這個人。
…………………………………………………
本文選自《百家講壇》雜誌,作者喪心病狂劉老濕。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淘歷史(taohistory)
…………………………………………………
在1970年之前的法國,有一種人被冠以城市之名,他們被稱為「里昂先生」「巴黎先生」「馬賽先生」等。他們大多身材魁梧,令人敬畏;他們收入豐厚,重視血統與傳承。然而,他們不是貴族,不是官員,而是正義的終極執行者—劊子手。
在西歐中世紀後期,法國日益增多的酷刑使得劊子手成了一個具有高度技術壁壘的行業。比如輪刑—劊子手執鐵棒,先打斷犯人的四肢,一共打八下,將四肢打斷成16節,然後將受刑者的四肢綁到輪子的輻條上,正面朝外懸掛展示。起初人們以為這樣的傷勢會讓受刑者很快死亡,然而實踐中發現,這樣的犯人可能還會活上好多天,於是後期劊子手往往要朝受刑者胸口上來兩下,用「慈悲的一擊」結束他的生命。
除此之外,還有烹煮刑、分屍刑、轉柄絞刑、尖樁刑等一系列複雜的死刑,相比之下,斬首是最常見的死刑,然而技術含量也頗高。貴族在受斬首之刑時,劊子手要使用雙手大劍,以當時的鑄造工藝而言,用這東西斬首極為困難。當劊子手無法達到人們的期許時,他面臨的不僅僅是羞辱,甚至還有死亡的威脅。
在1488年的一次烹煮刑行刑中,劊子手因為沒能及時了斷受刑者的性命而受到圍觀者的群毆。烹煮刑要求劊子手將一個大鍋中的水燒開後,迅捷地將受刑者的上半身浸入沸水之中,讓受刑者在窒息與燙傷的雙重傷害下斃命。但在這次失敗的行刑過程中,劊子手沒能令受刑者的上半身一直浸於沸水之中,因此受刑者不停地掙脫出水面,發出悽慘的叫聲。他的皮膚由於烹煮而斑駁脫落,血肉模糊,在充斥著煮肉味道的蒸汽中時隱時現,這場景就像是一個惡魔正在從地獄中往外爬,令圍觀者大為驚恐。
後來這個糟糕的劊子手試圖用一根鉤子了結受刑者的性命,但受刑者不斷的掙扎和四溢的沸水令他一再失敗。終於,憤怒的圍觀者們衝上行刑台,打死了這個「延長了死者臨刑時痛苦」的劊子手,國王聽說此事後,果斷赦免了這些打死劊子手的人。
而在另一次普通的斬首刑行刑中,患了重感冒的劊子手幾次三番地砍錯受刑者身上的「零件」—先是下顎,接著是胳膊—以至於受刑者發出了驚悚的叫聲,圍觀者們在為受刑者慘狀震驚的同時,也對這個技術糟糕的劊子手產生了深深的敵意,劊子手的妻子和助手見大事不妙,立刻試圖上前幫忙,卻都失敗了。圍觀者一擁而上,將這個劊子手圍毆致死,然後他們用匕首和錘子終結了受刑者的痛苦。自然,這些人也得到了赦免。
這種因技術失誤而喪命的風險,直到劊子手夏爾•桑松的出現,才得以消除。1792年,他與一位醫學博士研製出迅速將頭與身體切開的機械—斷頭台,從此,「人道、進步、無痛」的行刑方式終於登上了歷史的舞台。1793年,他操作斷頭台砍下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人頭。
斷頭台上的路易十六▼
在法國大革命時期,他一生執行過2632次死刑,砍下了不計其數的人頭。人們敬畏他,稱他為「革命的拱頂石」。然而他卻對這種以自由和民主為名的殺戮感到厭倦,1795年,他遞交辭呈,由他的兒子繼承他的職位。但他發明的斷頭台卻成為之後幾百年中法國執行死刑的標準刑具,見證了法國政局的風雲變幻。
1977年,斷頭台最後一次在法國被用於處決犯人。1981年,法國發布了著名的死刑廢除法令。因此,劊子手這個龐大、隱秘而血腥的職業,最終消逝在了時間的長河中。
純分享世界歷史文化,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更多歷史文化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歷史文化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6286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