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鬼子」是一個組合起來的詞,實際上「鬼子」一詞的由來要早於「日本鬼子」,這兩個詞並不是一起誕生的。
在日本進行侵華戰爭後,國人為了表達對日本侵略者的憎恨就開始如此稱呼他們,在戰爭結束後,這種稱呼依舊沒有消失,而是變成了表達對日本人的蔑視、仇恨、羞辱的一種語言上的表達方式。後來人們也會簡稱他們為「鬼子」。
其實最開始的時候流行的是「洋鬼子」一詞,在《聊齋志異》中,道士對什麼妖魔鬼怪就稱呼「鬼子」,在西方人踏上我們亞洲的領土的時候,他們慘白的皮膚、奇怪的發色、帶顏色的瞳孔還有嘰里咕嚕的語言都讓古人感到稀奇和恐懼,在古人的眼裡他們長得就像魔鬼,又來自大洋彼岸,所以就叫「洋鬼子」。
但是在我看來古代的中國總是有一種優越感,所以這種稱呼未必不是用來表達對他們的蔑視的。甲午戰爭後,這種稱呼幾乎就成了日本人的專有名詞,再加上他們的來源地就成了「日本鬼子」,其實在此之前,我們的祖先稱呼日本人為「倭寇」,由他們在沿海地區引起的動亂叫「倭亂」。
所以「日本鬼子」一詞是在清朝產生的,據稱它還有一個更有意思的由來。
在甲午海戰之前,中日兩方曾經進行過一次談判,清朝派了一位非常有文采的大臣去。談判過後要召開記者會,公布談判結果,日本人就想趁機發難,讓清朝丟臉。他們聲稱自己有上聯,但是對不出下聯,想讓清朝的大臣幫忙對出來,他們的理由是中國是漢字的發源地,漢人的文學造詣一定很深。
這擺明了是挖坑讓人跳:對得好是理所當然的,因為這位大臣來自漢字的發源地,對的不好就丟大人了,來自漢字的發源地都對不出日本的對聯,就是說中國人的文學水平比不上日本人。但是這位大臣也不是吃素的,爽快的答應了日本人這個狡猾的要求。
日本人拿出白絹,在上面寫了上聯:騎奇馬,張長弓,琴瑟琵琶,八大王,並肩居頭上,單戈獨戰。意思其實很簡單,是說它們日本人都騎這奇異的好馬奔馳作戰,都拉的是有力的長弓,文學上面頗有造詣,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樣樣精通,光是「大王」就有八個,而且個個出挑,拿著武器就能戰勝中國。其實這幅對聯就是為了羞辱中國而造出來的。
但是清朝的大臣也不甘示弱,大筆一揮,在白絹上寫下二十二個字的下聯:倭委人,襲龍衣,魑魅魍魎,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意思也很簡單明了,就是說你們日本人不過是一群賊人,妄圖偷取我大清的寶貝,你們自己認為的琴瑟琵琶八位大王,在我們清朝就是魑魅魍魎四個小鬼,是你們見識淺薄妄自尊大,什麼「並肩居頭上」,其實就是在我們大清旁邊屈膝下跪苟延殘喘,早就被我們擒住了。
單從文學方面講,這對聯對仗工整,音韻和諧,一點也不在文學上輸給日本人,從內涵上講,日本人本想羞辱中國人,卻被反將一軍丟了臉面,這個下聯真是完勝!在場的記者看了也是個個拍手叫好,所以後來這副對聯流傳開來人們也不叫日本人「倭寇」了,而是用了更帶有貶義色彩的「鬼子」,再加上這些「鬼子」的國籍,可不就是「日本鬼子」嘛!
所以從這個典故來看,「日本鬼子」的稱呼大概就來源於甲午戰爭前後,但是在那個時候老百姓對日本的狼子野心還沒有那麼清楚,他們的行為也還沒有那麼卑鄙可恥,所以這個稱呼沒有廣為流傳,但是在他們開始侵略戰爭,妄圖吞併中國並在中國犯下滔天罪行的時候,中國老百姓對他們的憎恨爆發出來,這個稱呼也就被廣泛的應用在了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並且版本還與日俱增,什麼「小鬼子」「小日本鬼子」等等,無一不表達了中國人對他們侵略罪行的厭棄和憎恨。
從這個詞誕生至今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它的含義卻沒怎麼變過,日本人的陰謀詭計在當年沒有得逞,在現在,在將來也都不會得逞,如今,日本人賊心不死,依舊和美國有著密切的來往,處處挑戰我國的國威,所以這個「鬼子」稱號,近百年里他們是脫不掉了。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