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個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封面的人,他的後輩都生活在天津

正文

中國第一個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封面的人,他的後輩都生活在天津

天津往事2016-09-15 11:51

1860年中英、中法簽訂《北京條約》天津開埠,海河沿岸陸續發展成九個國家的租界地。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徐世昌、黎元洪、馮國璋、曹錕、張作霖、朱啟鈐、龔心湛、靳雲鵬、顏惠慶、張紹曾、顧維鈞、潘復等等上百位北洋時期叱吒風雲的人物紛紛在天津買房置業安家,但這其中獨少一人,就是直系軍閥首腦吳佩孚。

吳佩孚(1874—1939),字子玉,山東登州(今蓬萊)人,官至直魯豫兩湖巡閱使、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是直系首領曹錕的第一戰將,其軍事才能在當時中國武人中首屈一指,有常勝將軍之名。他也被人稱為「吳秀才」,因為5歲讀私塾,9歲做文章,22歲考中登州府丙申科秀才第三名。

24歲時吳佩孚投軍,32歲起追隨清軍第三鎮統制曹錕。辛亥革命後,在接連不斷的軍閥混戰中,吳佩孚一戰安湘、再戰敗皖、三戰定鄂、四戰克奉,逐漸成為直系軍閥舉足輕重的人物,以「說話柔和、手段強硬」著稱。在打贏了第一次直奉戰爭後,48歲的吳佩孚聲名鵲起,登上了1924年9月8日美國《時代》周刊封面。這是該刊第一次出現中國人。封面照片下面有兩行字:「GENERAL WU」(吳將軍);「Biggest man in China」(中國最強者)。當時有兩位大帥,一是東北的張作霖張大帥,二就是吳佩孚吳大帥。張作霖的地盤在東三省,吳佩孚的直系勢力,控制著北至山海關,南到上海的華北。

吳佩孚和《時代》周刊的創辦者盧斯,都出生於登州。吳佩孚生於1874年,盧斯生於1898年,1912年隨父母離開中國。在1924年,盧斯已經知道吳佩孚是登州人了,《時代》選定吳為封面人物,主要是因為當時普遍認為吳佩孚有可能統一中國,但與盧斯出生在同一個城市,也是一個不大不小的理由,這是一種同鄉的親近感。

吳佩孚曾自撰對聯總結一生:「得意時清白乃心,不納妾,不積金錢,飲酒賦詩,猶是書生本色;失敗後倔強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園怡性,真箇解甲歸田。」

1924年兵敗後,有人建議吳佩孚到天津租界暫避,他斷然拒絕:「堂堂軍官,託庇外人,有傷國體,烏可為者!」從這一點看,吳佩孚是個有底線的人。他不進租界還有一個原因——做官數十年,帶領過幾十萬兵,卻沒有私蓄,更不願意和其他躲進租界的軍閥大佬一樣經商投資,什麼賺錢幹什麼。吳佩孚誓不進租界,1938年5月17日,他的老上級曹錕病故,吳佩孚派夫人張佩蘭到天津租界曹家弔唁,他本人則在北平身穿重孝設靈堂祭奠。

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吳佩孚卻從不為美色所動。他30多歲時才娶妻李氏,後母親堅持為他納妾張佩蘭,李氏病故後,吳佩孚再未納妾,也從不拈花惹草。

吳佩孚反貪腐,一生廉潔自律,不置產、不貪污、不索賄、不受賄。他當權後親下手諭:「天、孚、道、雲、龍五世永不敘用。」這五個字都是蓬萊吳姓一系。他飲食起居簡單,穿布衣布鞋,吃麵食、米飯,每餐只喝少許黃酒。吳佩孚敗於北伐戰爭,1932年10月定居於北京什錦花園,受到張學良的優待,種花、養鳥、著書、理佛。西安事變張學良被囚,吳佩孚原來的部下齊燮元繼續接濟他的生活。

吳佩孚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捍衛者。辛亥革命後,一些議員提議拆除紫禁城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新建議會大廈。遠在洛陽的吳佩孚聽到後大怒,馬上命部下通電反對:「何忍以數百年之故宮供數人中飽之資乎?務希毅力惟一保存此大地百國之瑰寶。無任欣幸,盼禱之至!」故宮三大殿這才躲過了滅頂之災。

他生平崇拜關羽、岳飛、戚繼光,懷有忠義思想,他的座右銘是「得志當為天下雨,論交須有古人風」。九一八事變後,吳佩孚怒責張學良:「為何不打?」張學良回答:「有命令。」吳佩孚憤憤然:「你豈不聞,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麼?"張學良嘆氣:「實力不足,打不過。」吳說:「現在我來了,實力就足了!軍人最大的實力,便是一個死字!」他寫詩批評張學良:「棋枰未定輸全局,宇宙猶存待罪身。醇酒婦人終短氣,千秋誰諒信陵君。」日本人想讓吳佩孚與民國第一任國務總理唐紹儀合作,成立傀儡政權,史稱「吳唐合作」,吳自然不能答應。

不過,吳佩孚也乾了一件大錯特錯的事——暴力鎮壓了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製造了二七慘案——成為他人生中最大的污點。後人有人認為吳佩孚是秀才帶兵,其實只說對了一半,他是「秀才用兵,頗用心計」,是個真正的狠角色。所以曹錕對他的評價是:「只要洛陽(吳佩孚所在地)打個噴嚏,北京天津都要下雨。」

1939年12月,吳佩孚吃羊肉餃子被沒剔乾淨的骨屑傷了牙齦,入日本醫院治療。從突患牙病到辭世,只有短短10天。吳佩孚死得蹊蹺,但由於缺乏資料佐證,是自然病亡還是被日本人害死至今仍是謎。

吳佩孚生於山東,大本營在河南,雖然誓死不進天津租界,但和天津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所以常有人說「近代中國看天津」,天津在北洋時代確實是左右政局的中心。和大多數北洋軍閥一樣,吳佩孚的軍旅生涯也起步於天津——24歲投在天津武衛左軍聶士誠部當雜役兵。聶部有一個文案官叫郭緒棟(1860—1925),見吳抱負不凡,便常把他招來幫自己整理案牘,後又保薦吳入北洋武備學堂步兵班深造。

秀才出身的吳佩孚喜歡書法。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的天津武清楊村清真北寺,後殿牆上至今保留著吳佩孚題字「開天古教」的磚雕。天津人最為熟悉的盛錫福帽店「盛錫福」三個字的牌匾沿用至今,也是吳佩孚的親筆手跡。

雖然吳佩孚沒有寓居天津租界,但他的後人,有很多都長居天津。吳佩孚無子女,弟弟吳文孚的獨子吳道時(1909—1950)自幼過繼給吳佩孚,1928年與曾任北洋國務總理的張紹曾之女張義先結婚。

吳道時有兩個兒子,長子吳運乾,次子吳運坤。吳運乾(1929—2006),1949年畢業於北京育英中學,1956年畢業於天津師範學院中文系,先後在天津師範學校、第六幹部中學、河西業餘大學、天津市廣播電視大學任教,1990年退休。吳運坤生於1931年生,1950年畢業於北京育英中學。後在冶金部駐津辦事處、天津近代化工廠工作,1991年退休。

吳運乾有三子,長子吳晞1955年出生,任深圳圖書館館長;次子吳曄1959年出生,在天津高速公路管理處工作;三子吳星,1961年出生,任北京熱力集團總工程師。吳運坤有二子,長子吳昀1958年出生,在天津銀行系統工作;次子吳暐1965年出生,在天津某保險公司任職。(文:何玉新)

(吳佩孚題寫的天津盛錫福)

純分享世界歷史文化,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更多歷史文化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歷史文化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6122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