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革命導師列寧同志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最強的堡壘往往總是從內部攻破的。」這話其實說的很直白,革命想要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敵人內部已經被瓦解。上一篇白白給大家說了明末降清漢臣、一代名儒錢謙益,今天接著說說第二位降清漢臣洪承疇。
在眾多的影視作品中,例如《一代皇后大玉兒》、《大清風雲》中我們都能看到洪承疇的身影,身為明朝臣子,他卻投降清朝,並且幫助清朝入主中原。因此功過是非引起很大的爭議,不同的史學家對洪的評價也大相逕庭。
洪承疇,1593年出生於福建泉州,父親是當地的秀才,母親也是讀過書女人。洪氏一族在當地並不是名門望族,因此他的家裡光景一直很一般。令人欣慰的是,父母親從小就洪承疇講歷史故事,還把他送去私塾讀書,這讓洪承疇接受了很早文化教育。
11歲那年,家裡經濟日漸拮据,也沒錢送他去念書。無奈,他只好綴學每天早晨起來幫母親賣豆乾,幸好在賣豆乾的時候,洪承疇仍然不忘學習,經常跑到附近洪啟胤的學館聽課。漸漸地,洪啟胤認識了這個小男孩,經常出題考他。洪啟胤敏銳的發現,這個孩子天賦不凡,將來必成大器。於是免費收他為徒,教他學習。
從洪啟胤的學館畢業後,洪承疇又去泉州城北學館讀書。明萬曆四十三年,洪承疇前往省里參加鄉試中舉,名列第十九名。萬曆四十四年,赴京參加會試,中二甲第十四名,賜進士出身。從此,洪承疇開始踏入仕途,慢慢進入明朝的中樞。
天啟年間,洪承疇一直在地方任職,官至陝西布政使參政。崇禎皇帝即位後,明朝社會腐敗更加嚴重,農村土地兼并嚴重,大量農民失去土地,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其中實力最強的當屬闖王高迎祥和部屬李自成,還有張獻忠部。
洪承疇臨危受命,鎮壓農民軍,多次取得勝利。崇禎帝對他十分看重,升他為陝西三邊總督,負責剿匪事宜。當時朝廷對農民軍是剿撫並用,以安撫為主。但洪承疇對此卻有不同意見,每遇到農民軍投降,洪承疇大多一律斬殺。當時,許多官員對洪承疇不執行朝廷安撫為主的政策頗有意見,紛紛告到崇禎那兒。
好在事實勝於雄辯,不久其他地方投降的農民軍又再次反叛,這些人只是詐降,壓根不是真心投降。明朝朝廷因此加大了剿匪力度,在洪承疇的指揮下,農民軍被打敗陷入低潮。然後內憂剛剛解決,外患接踵而至。
皇太極在關外率領數萬大軍進攻明朝,崇禎帝讓洪承疇任薊遼總督,全權負責對清作戰事宜。本來清軍就處在優勢地位,且長期圍困錦州。洪承疇制定策略,採取穩紮穩打,且戰且守,不貿然出擊。但是明朝兵部尚書對洪承疇不主動迎戰表示不滿,崇禎帝也多次發布旨意要求洪承疇主動出擊。
結果可想而知,洪承疇中了敵方的圈套,在松山被清軍俘。清軍對他禮遇有加,希望他能助大清一臂之力。洪承疇開始是拒絕的,後來還是選了投降。關於洪承疇的降清,很多影視劇都說是莊妃親自來勸,打動了洪承疇,讓他對人世間的慾望還戀戀不捨。這基本屬於編劇的想像,完全是為了影視效果。
1644年,洪承疇隨多爾袞入關,妥善處理清軍入京後的京城治安問題。當然,清軍入關的計謀也是洪承疇建議的,當時大順政權攻陷北京,正是清軍入主中原的最佳時機。順治帝非常喜愛洪承疇,封他為兵部尚書、太子少保,並且入內院佐理軍務,授秘書院大學士。這也是清朝第一個漢人「宰相。」自明朝廢除丞相以來,內閣大學士以及軍機大臣相當於宰相一職。
此時的洪承疇在清朝朝廷中達到了輝煌時刻,他還被派往江南處理剃髮事宜,以及平定南明政權的反攻,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清朝的大一統來說,洪承疇無疑為國家統一做出貢獻。康熙四年,洪承疇病逝,享年七十三歲。然而臨死前,康熙帝只是賜給他一個三等輕車都尉爵位,這完全與他的功績不匹配。
非但如此,乾隆帝還將洪承疇編入《貳臣傳》,顧名思義是叛臣的傳記。因為洪承疇對大清的巨大貢獻,才將他列入貳臣甲等。乾隆帝對史可法、黃道周等南明人士,相反確實大家褒揚,讚頌他們是忠君愛國的榜樣。洪承疇這個為大清效力二十餘年的重臣,反倒成了一個叛徒,這是多麼的諷刺。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與當時的思想文化融合有關。乾隆時期,滿漢已經漸漸融合,滿族人已經接受了漢人忠君愛國的儒家思想,洪承疇再怎麼幫助大清,從儒家思想看,他還是一個叛徒,因此不可能得到很高的評價。另外一個,就是統治者宣揚這樣思想,有利於統治,麻痹人民反抗意識。
純分享世界歷史文化,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更多歷史文化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歷史文化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