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什麼時候傳到中國?康熙吃過,卻說了這些話

隨著社會形勢的不斷發展,人類認識世界的水平也不斷提高,事實證明,只有那些能迅速接受新知識新事物的人,才能在社會上站穩腳步,才能保證不被社會潮流淘汰。而統治了中國將近三百年的滿清政府,雖然正處於世界全面發展的極速時期,可是由於統治者不能接受新生事物,而致使中國一直固步自封,逐漸被甩出了先進行列,成為了一個落後的國家。那麼從哪能看出來那些清朝皇帝不能接受新生事物呢?

話說康熙年間曾經發生過這麼一件事。當時因為西方航海技術的發達,來到中國的外國人也相對要比康熙之前的時期多了一些。雖然這些外國人都打著傳教的名義來到中國,可是實際上他們給中國帶來的遠不止耶穌和《聖經》。他們帶來的食品、服裝以及醫術藥品、生活方式等等,都對中國人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這些影響當然也波及到了皇宮大內,康熙在位的時候,就曾經讓西洋傳教士進到大內給妃嬪阿哥等人治病。這說明康熙當時還是比較開明的。可是在對待西洋傳教士帶來的另一樣東西的態度上,可就看不出康熙的開明了。這樣東西就是巧克力。別看現在這種東西的美味已經征服了世界各地的男女老少,在當時,巧克力還是一種新事物呢。

雖然早在16世紀這種東西就又原產地美洲被引進到了歐洲,可是歐洲形成完整的巧克力加工製作流程,卻直到1867年才實現。也就是說康熙當年見識到的巧克力,製作工藝還沒有成熟,當然他也不會知道如今的巧克力有多麼美味了。

不過當時康熙拒絕巧克力,並不是因為它的味道不好,而是因為它不能治病。為什麼康熙想用巧克力來治病呢?說來這裡面還有一段誤會。當時康熙皇帝不是比較信任西醫嗎,所以他對西藥的治病效果也很有信心。而剛剛被帶到中國來的西藥因為沒有人知道它的名字具體叫什麼,就只好用這種藥品的外文發音來代替它的名字。比如得利亞噶,比如勒白白爾拉都等等,反正外國人叫起這些藥品的名字來發音就和這些漢字讀音加到一起差不多,於是中國人也就跟著照貓畫虎的學著這麼叫了。

康熙皇帝當時也曾經跟著這麼稱呼那些西藥,所以他以為凡是叫起來不知道什麼意思的外國東西應該都是西藥。於是乎在他聽說了一種叫「綽科拉」的東西以後,就以為不過還是一種西藥,其實這種東西就是巧克力。康熙四十五年,當他要去塞外避暑的時候,他特意囑咐總管太監向義大利主教多要點「綽科拉」帶著,預防路上生病用。

可是讓康熙沒想到的是,這種名叫「綽科拉」的東西不過是一種食物,根本沒有什麼治病的功效。因此,康熙不僅很不滿意太監總管的解釋,還對「綽科拉」完全失去了興趣。於是,「綽科拉」也錯過了在中國發揚光大的機會,以至於今天中國的巧克力製作遠遠不如外國的出名。

大清朝的天子就應該什麼都知道,他們不知道的便是沒有用的,這是清朝皇帝的自信,也是他們讓中國錯失發展良機的根本原因所在。

純分享世界歷史文化,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更多歷史文化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歷史文化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5990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