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滅亡的罪魁禍首之一:他不叛變的話或許清朝還在

1911年10月10日爆發的武昌起義,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敲響了喪鐘。20世紀初期,清朝已經被老百姓所唾棄,民主共和的思想開始深入人心,次年的元旦,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但是,作為封建王朝的象徵,宣統皇帝卻沒有在中華民國成立的那一天正式宣布退位,這也讓原本的革命有些「變味」。在當時的中國,袁世凱憑藉自己手中的現代化新軍,成為了清朝宮廷裡面的實力派人物。

其實,早在辛亥革命時期,清廷就想利用袁世凱鎮壓起義軍,但最終卻被袁世凱利用,他在清廷和起義軍中間,坐收漁翁之利,從兩邊撈好處,可恥的嘴臉暴露無遺。在中華民國成立後,袁世凱表面上維護清廷統治,背地裡卻利用清帝退位在跟南方的中華民國政府做「交易」。當得到了孫中山先生只要清帝退位,他就將民國大總統的職位讓給袁世凱的承諾後,袁世凱開始導演自己這部清帝退位的大戲。

歷史應該永遠記住這一天:公元1912年2月12日,舊曆是清宣統三年的臘月二十五日,在這一天,清廷頒布了宣統退位的詔書,還是孩子的溥儀第一次從皇帝的寶座上退了下來。早在前段時間,袁世凱假惺惺的在隆裕太后面前演了一齣戲,自己跪在地上失聲痛哭,如喪考妣,表示自己不能延續清朝統治,愧對清朝皇室的信任「深感自責」,隆裕太后聽後也是痛哭流涕。在1912年的2月12日,清朝的養心殿中,清朝一些大臣來到這裡朝見隆裕太后,並就宣統退位研究辦法。隨後,太監一聲「太后已到,請各位大臣上殿!」劃破了原有的寂靜,這些面無表情的大臣走進了殿內。

在眾大臣的等候下,隆裕太后在兩個太監的引領下,牽著六歲的小皇帝溥儀進了殿,慢慢的走向了寶座。在一番行禮之後,開始了正題。當大臣說到「退位」二字後,隆裕太后還是忍不住哭了出來,但到了這時候,一切都不由她做主了,此時尚在幼齡的溥儀掙脫了隆裕太后的懷抱,跑出了大殿,當官員將事先起草好的退位詔書擺到隆裕太后面前時,隆裕太后難掩悲痛,當著眾人痛哭流涕,在艱難的閱讀完詔書後,交給身邊的人蓋上了璽印。自此,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位皇帝正式宣布退位,在紫禁城內做起了「關門皇帝」。

純分享世界歷史文化,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更多歷史文化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歷史文化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5989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