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1592年,日本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明朝萬曆帝發兵支援朝鮮。這場戰爭一直持續到1598年豐臣秀吉死後才結束。在萬曆朝鮮戰爭期間,根據日本的傳統習慣,將朝鮮和明朝陣亡的將領首級獻給主將請功,這就是首實檢;而對於陣亡的朝鮮和明朝普通士兵則將耳朵或鼻子割了下來,用鹽腌制後獻給主將請功。
距日本京都市「豐國神社」約 一百米處,有一個埋藏著大量朝鮮和明軍將士耳鼻的墳塋,叫「耳鼻冢」。萬曆二十年(1592年)四月,日本悍然發動了對朝鮮的侵略戰爭。萬曆皇帝在朝鮮國王不斷請援的情況下,出兵援朝,最終保全朝鮮。
日本吞併東亞的野心由來已久。十六世紀中葉,豐臣秀吉完成統一日本大業之後,即開始向以明朝為中心的東亞封貢體系挑戰。1593年,豐臣秀吉抵擋不住前來援朝的明軍攻勢時,提出了「大明日本和平條件」,試圖將朝鮮「八道」中分,一半與日,一半與明,被明廷使者嚴正駁斥。
為統計對方戰死者數量,豐臣秀吉命令日本軍割下戰死者的鼻子。在這場長達七年的戰亂中,日本軍割取了朝鮮人鼻十八萬五千七百三十八個,明朝人鼻二萬九千十四個,共計二十一萬四千七百五十二個(大河內秀元:《朝鮮物語》)。400多年來,朝鮮人來日本「耳鼻冢」祭弔活動從未衰竭,其悲愴淒絕的場景今猶歷歷。只是,往祭明朝將士亡靈者,卻極少有中國人:以前不知,以後亦未可知。
耳冢底部是一個古墳狀的土丘,上面是一個五輪塔,周圍建有石柵欄。最早,這個墓叫做「鼻冢」。後來,由於日本儒學學者林羅山在其所著的《豐臣秀吉譜》中稱之為「耳冢」,此後「耳冢」一名廣為流傳。耳冢中埋眾多的明軍和朝鮮軍的鼻子或耳朵。
日本在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曾修葺耳冢,並在耳冢附近建立了「耳冢修營供養碑」。昭和四十四年(1968年)4月12日,日本政府以「方廣寺石壘和石塔」為名義,將耳冢指定為國家史跡。然而,此地成為觀光景點引起了不少在日朝鮮人的抗議和不滿。
純分享世界歷史文化,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更多歷史文化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歷史文化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59541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