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是一場費錢、費人、費糧食的暴力政治。在如今的和平年代,中國與各國友好邦交。而在中國古代,政權四散,為爭取地盤、糧食、美女,動輒就揮師鏖戰。兩線交戰前,無論兩國如何勢力懸殊,對方都是敵人。戰後,一勝一敗,一生一死。原本平靜的草場,剩下塵土和血腥,兵器和馬匹,以及生者,死者,俘虜者。生者得以嘉獎,死者得以厚葬,被俘者沒了尊嚴,生死也全看當權者心情!
戰俘的處置,僥倖活下來的多為奴充工,被排擠羞辱,受盡肉體和精神的折磨;而死亡對於戰俘來說卻比陣亡更殘忍、更無辜、更屈辱的!戰俘被殺原因各異,本性殘暴,或者怕以後暴亂,更或擔心以後倒戈相向的。在現代,無論什麼原因誅殺戰俘有違道義,可在古代,即使是戰俘也被看作敵人。這樣的案例很多,被屠者眾的不在少數,以下介紹中國古代屠殺俘虜最殘忍的四大事件:
一:白起坑殺趙軍四十萬俘虜--事發著名的長平之戰,主戰雙方是當時軍事最強的秦國和趙國,起因是韓國的上黨郡被秦截斷,韓國本想送給秦國求和,但上黨郡郡守不願投降,投靠了相臨的趙國以藉助趙國力量抵抗秦國。趙國接收上黨郡後,派廉頗領兵在長平布線駐守,防秦來襲。秦國很生氣,舉國之兵來攻打趙國。因敗多勝少,廉頗改攻為守,堅壁不戰,僵持三年之久而無所獲。眼看雙方糧草不濟,趙國於是議和。
秦假裝考慮,一邊修整部隊,一邊秦丞相范雎收買趙王近臣傳言廉頗怯戰,並謠傳他們並不怕廉頗,怕的是趙奢的兒子趙括。趙王中計不顧反對的任命了趙括為大將軍,接替廉頗。秦昭王秘密調任白起為大將軍,而趙括不過是熟讀兵書的一介書生,毫無作戰經驗。趙括改守為攻,白起佯裝潰逃誘敵深入,趙括領兵幾十萬盲目追擊,在秦軍壁壘下戰而不獲,空費力氣。趁趙軍戰線被拉長,白起出兩路奇兵前後截斷趙軍和營壘,斷其糧草。秦軍又迅速組織輕步兵反覆衝擊合圍趙軍,挫其銳氣。趙軍突圍不得,就地建立工事壁壘,頑強抵抗,等待支援和時機。
秦昭王得知趙軍被圍,去到長平附近的河內郡徵調青壯年開赴長平,切斷趙軍援軍和糧道,並加深包圍圈,完全阻隔趙軍與外界的聯繫。趙國聞此舉國震驚,又支援無力。趙軍被圍一月有餘,糧草盡斷,饑寒交迫,殺馬充飢,吃完草根樹皮後,甚至互相殘殺食人屍。趙括將剩餘的人分四組組織突圍,體力和軍心都不濟,趙括死於亂箭之中。趙軍失了主將,人心渙散,突圍不成又無支援,無奈之下為了保住一命,四十萬趙軍放下武器投降了秦軍。
白起接收了這四十萬趙軍,打了勝仗卻犯了難,如何處置這四十萬人呢。戰後統計,秦國損失近半,而趙國俘虜四十萬,實際死傷不多。白起覺得,趙軍士兵正值壯年,作戰勇猛。即使成了俘虜,也擔心他們日後倒戈相向,做奴隸的話要很多口糧。於是用詐騙的手段將四十萬趙軍分批暗殺或坑殺。只餘年紀幼小的240人回趙報信,並宣揚秦軍的冷血暴戾,震懾其他國家。四十萬男丁幾乎是趙國所有的兵力,一舉坑殺,舉國哀痛。趙國國力一落千丈。
這是中國歷史上屠俘最多的一次!
二:楚霸王項羽坑殺秦降卒二十萬--僅僅幾十年之後的巨鹿之戰。秦後期天下反秦,秦將章邯、王離領兵四十萬攻打趙國,圍趙於巨鹿城。趙王向各國求援,因為秦軍強大,諸侯國各軍駐紮在巨鹿城外不敢迎戰。後來楚懷王分派宋義和劉邦兩路前來解困,並承諾先入關中者為關中王。宋義消極怠戰,被次將項羽殺了,項羽被封上將軍。項羽率軍過河後破釜沉舟,只帶三天糧食,以必勝的決心援救巨鹿。項羽先截斷了包圍巨鹿城的王離部的糧道,激戰九次之後包圍了他。諸侯軍見此也參加戰鬥,一起大敗秦軍,章邯敗退,活捉王離。諸侯軍無不被楚軍震懾,於是諸侯軍歸附項羽。
項羽追章邯,章邯屢敗屢退,被秦王指責。後來又因宦官趙高作梗,章邯覺得不被信任。秘密派人與項羽談和,沒有成功。項羽又派兵攻秦軍,章邯再敗。章邯率再次請和,此時項羽的楚軍因長線作戰,糧草不濟,定了盟約。因為秦軍當年滅六國時的殘暴,章邯的20萬秦軍收入項羽軍後受到了楚軍士兵的報復。項羽準備率軍進入秦地,秦軍私下有了議論,被人告知項羽。項羽怕入關後秦軍不受控制,於是連夜在新安城南暗殺並坑埋了20萬秦軍。
如今,這坑埋的遺址尚在。
三:薛仁貴活埋鐵勒軍十三萬--歷史上第三次的大肆屠殺俘虜事件發生在薛仁貴身上,在眾多的影視劇作品中,薛仁貴徵鐵勒,降高句麗,破突厥,留下許多傳誦的故事。卻不知他曾有屠殺十幾萬俘虜的殘忍暴行。
大家都知道薛仁貴「三箭定天山」神勇,卻不知這幾個字掩蓋了什麼。
唐高宗時期的661年,回紇與唐朝關係友好。首領婆閏去世,其子比粟毒不願再歸附唐朝,聯合其他九姓鐵勒部落擁兵十幾萬進犯唐朝邊境。唐高宗遂即命鄭仁泰為主和薛仁貴為副領兵平亂。兩兵在天山相遇,比栗毒派出十幾名驍勇騎士先來挑釁,薛仁貴射三箭中三人,其餘人莫不膽寒,鐵勒軍被嚇住了。
趁著士氣唐軍揮師擊殺,比栗毒大敗而逃,十三萬人被俘。後來薛仁貴派人將這些俘虜全部坑殺或活埋。薛仁貴又繼續追逃,活捉了首領偽葉護的三兄弟。從此九姓鐵勒沒落。此外他還和主將鄭仁泰一起搶奪鐵勒女人為妾,接受賄賂,因為坑殺人數眾多引起反抗,後來被當地官員彈劾,影響甚廣。但最終因功免過,沒有受到懲罰。
四:拓跋珪活埋投降五萬燕兵--拓跋珪是北魏開國皇帝,16歲建國。拓跋珪是鮮卑族,與同樣鮮卑族的後燕慕容氏世代姻親,但拓跋珪從小歷經磨難,是個有志向有韜略的人。拓跋珪建立北魏後,增強國力,四處征戰擴大版圖。西燕被滅後,華北只剩下北魏和後燕兩國,兩國都想獨霸一方。後來又因為其他各種小事關係慢慢變僵。拓跋珪屢屢犯境,於是後燕成武帝慕容垂派兵討伐,
於是就有了參合陂之戰。
慕容垂派太子慕容寶等人先行領兵八萬攻打拓跋珪,後又點兵一萬五讓人去接應。拓跋珪卻退而不打,假裝勢弱,引敵深入。即使俘虜士兵也全部放回去。兩兵隔河對峙,久無戰果。當時慕容垂生病經常聯絡慕容寶,拓跋珪截獲送信人,騙慕容寶說慕容垂已死,於是慕容寶亂,燕軍亂。後來更是燕軍內部版亂,雖然被平定了,但軍中人心不穩,將軍之間生了嫌隙,慕容寶決定撤兵回國。行至參合陂,紮營宿夜,第二日醒來,才發現山頭周圍全是北魏軍。
原來,慕容寶走後,黃河結冰,拓跋珪立刻率兵過河,而慕容寶沒有留人防範。拓跋珪日夜急行軍,終於趕上慕容寶,並趁夜悄悄包圍了燕兵。兩軍一戰,慕容寶逃脫,燕兵四五萬人投降,死傷數以萬計,活捉官員幾千,繳獲輜重不計其數。拓跋珪挑了些有才識的人留用後,原打算將其他人贈衣送食的送回去以博人心。可中部大人王建覺得後燕實力強盛,此次我們是天時地利人和才勝了,把他們送回去還是被徵兵日後來打我們,不如全殺了。於是拓跋珪下令活埋了所有俘虜,近五萬人!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