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朝代雖然存在的時間不長,卻留下了兩大創舉,至今仍造福國人

陳老師趣說歷史第一百八十三講,獨家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中國歷史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但凡短暫的王朝之後,都會出現強盛並且持久存在的一個朝代。所謂秦後有漢,隋後有唐,元後有明清,還有如今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那麼,短暫的王朝是否就是一無是處,只能被後來的盛世所完勝呢?不是的,之前筆者說過秦朝、秦始皇的豐功偉績,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同樣是二世而亡的隋朝是否和秦朝有同樣的本事。

隋朝跟秦朝很像,因為大家都是做著傳承千秋萬代的王朝美夢,卻不過二世皇帝便滅亡的。筆者會這麼比較兩個朝代,自然是認為,隋朝和秦朝都是相同的,並非被大多數人認為只有它殘暴的一面,隋朝的美好的一面有很多,只是因為,史書是由勝利者唐朝書寫的,隋朝的惡被無限放大,善卻被隱藏起來了。這一點上,隋朝跟同樣被漢朝抹黑的秦朝很是相似,不過,他們最為不相似的地方,便在於他們的二世皇帝。

隋朝的第一任皇帝隋文帝楊堅被認為是明君,和秦始皇相同卻又不同的是,在他的統治下,百姓並非過的很艱辛,相反,楊堅是在五胡亂華之後拯救這個大漢民族在北方的政權的功勳者。楊堅在建立隋朝後,開創了開皇之治,使得當時社會從被少數民族統治時期的破敗蕭條轉變為民生富庶,人們安居樂業,政治穩定,而且,隋文帝楊堅很特殊地沒有犯每個皇帝都會犯的毛病--喜好享樂。相反地,隋文帝很倡導節儉,不僅節省政府的不少開支,還廢除了不少不必要的雜稅並且設置穀倉儲備糧食,以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

除了民生經濟方面,隋朝在政治上也進行了效果明顯的整飭。首先自然是楊堅以身作則,為天下官員之表率,使得官員也躬行節儉,令政治清明,貪官污吏在楊堅的多次探查下,紛紛被罷免,最厲害的一次淘汰了一處地方官員的十分之三之多。這樣一來,就引發了一個嚴峻的問題,從哪裡找人來代替那些貪官污吏呢?這不僅要求代替者有經天緯地之才,還要有一腔報國的熱血,才能從根源上減少貪官污吏。這麼頭疼的事情,真的能解決嗎?沒錯,隋朝做到了這件事,它用的方法,就是隋朝的第一個閃光點。

這個閃光點的名字,叫做科舉制,到現在說來,就是高考等各類選拔考試。在隋朝以前,漢朝的察舉制,魏國的九品中正制,都沒能很好的任用寒門的優秀人才,造成天下官員都由當地豪強勢力所控制,這樣不分好壞的選舉制度令貪官污吏橫生,於是,隋朝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科舉制便是這把利斧。大家都很熟悉考試,自然不需要筆者多說,就像今天的高考,雖說沒有人情味,但是,這始終是目前最完美的一種選拔制度,通過考試,能夠了解誰是人才,誰能大用,最重要的一點是,寒門子弟不再沒有門路去涉及這個天下的權力中心,只要你通過考試,就能夠野雞變鳳凰,這就是科舉制的魅力,也是如今高考的魅力。隋朝的這個制度,能夠延續至今,這就是隋朝為什麼並非一無是處的第一個原因。

很多人說,楊堅是不差,他統治的隋朝自然優秀了,那麼,二世皇帝,也就是隋煬帝楊廣,這個昏君統治下的隋朝,肯定就是一無是處了吧。不,楊廣並非只有暴君的一面,他所統治的隋朝,在筆者看來,甚至比楊堅統治下的隋朝,還要更為優秀,只是,後世人對它的誤解太大了。

史書對於楊廣,都是一片詆毀之詞,這個人十分殘暴,而且沒有半分倫理顧忌,自己父親的妃子竟然都能夠攬入自己的後宮之中,實在令人厭惡。筆者今天當然不是來談論楊廣的壞,而是來說他的好的。隋煬帝繼位後,隋朝初期延續著文帝治下的興盛,百姓們很高興,終於不用過上苦日子了,可是,楊廣卻給他們當頭棒喝。來來來,我們來修一條從都城洛陽為中心,連接到南方的一條大運河,這就需要徵調大批的民力,就和曾經秦朝為了修繕長城,修建馳道等偉大建築一樣的道理,於是,很多青壯勞動力被徵召,百姓們就不開心了,好好的日子過著,修什麼大運河啊?這楊廣肯定是想自己到南方遊玩方便點,才會做這麼一件讓我們累死累活的事情,一時之間,民怨四起。那麼,事實真的如百姓所想的那樣嗎?

當然不是的,隋朝修建大運河,有著更深層次的考慮:從東漢末年起,經歷了南北朝,五代十國,北方的經濟已經被摧殘的破敗不堪,相對的,因為和平,南方的經濟發展十分迅速,尤其是長江流域,全國的經濟重心已經逐漸從黃河流域轉移到了此處,隋朝建立之後,便面臨著這個問題,定都長安,經濟重心卻不在此,而政治中心不能隨經濟遷往長江流域,這樣不利於對北方的統治,於是,隋朝採取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那就是開鑿大運河,連通南北方經濟,並且使南北方土地都牢牢地在隋朝的掌控之下,唯一的壞處就是極其損耗國力民力,這種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很少皇帝會去做這樣的事情,因為,吃力不討好。但是,楊廣做了,這就讓他和其他昏君拉開的差距。

修建大運河使民怨四起,但這不足以令隋朝的天下產生暴亂,不足以使各地群雄並起,使隋朝走向滅亡。真正的原因,還是楊廣激進的統治方式。楊廣這個人很有趣,當你認為他做的事情很有遠見的時候,他就給你捅個簍子,楊廣雖然做了件好事,但是,他和父親楊堅相比,簡直叛亂兩人,楊廣生性好色,並且很會花錢,簡直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令百姓的賦稅一增再增,不僅如此,楊廣除了得罪百姓外,對官員也是造成了很大的不滿,楊廣為了集權於中央,大幅度削弱官員的權力,使得朝廷官員不滿,也就是使得各地的暴亂有了組織者和投資者。

壓死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楊廣的對外戰爭,尤其是對高句麗的戰爭,使得國力大損,最終無力回天。難道你不奇怪嗎,楊廣既然喜歡享樂,為何要去搞這種窮兵黷武的勞累之事呢?難道是為了換種娛樂方式?不,隋朝此舉,是極具遠見的。從三國開始,中原漢族政權勢力在戰爭中不斷消耗,以至於五胡亂華這樣的恥辱發生,幾百年的分裂,使得曾經北方游牧民族對漢族的恐懼幾乎消磨殆盡,這樣,就助長了他們對中原的野心,隋朝深知這一點,因為,高句麗就是其中代表。在隋朝建立後,高句麗想要趁著隋朝建立之初,擴張自己的勢力,對隋朝的朝貢減少了許多,不僅如此,高句麗還和很多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一同,時常侵略隋朝邊境,這就令隋朝下定決心,拼著國力也要斬除這些野心之輩,重建漢朝以來的東亞秩序,這就是隋朝這麼一個深思熟慮的舉動。

史書是由勝利者書寫的,要用一分為二的眼光去看待問題,一個王朝,不可能只有它失敗的一面,成功的一面,只是被代替它的王朝給掩蓋住了,只要我們多去考究,便能發現,不一樣的它們。

純分享世界歷史文化,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更多歷史文化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歷史文化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5797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