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日本文學界「泰斗級」人物,亞洲第二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人。
川端康成,1899年生於大阪。自幼失去父母,由祖父母帶大,極為任性孤獨和神經質,不愛上學,但有時學習起來成績還不錯,曾以學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府立中學——茨木中學。
川端康成因寫《伊豆舞女》而成名。善於用意識流寫法展示人物內心世界。他的代表作中篇小說《雪國》(1935-1948),與《千隻鶴》(1949-1951)、《古都》(1961-1962)一起,於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
(少年川端)
1968年10月17日,川端在家中剛吃完早餐,外國通訊社的記者打電話告訴他,斯德哥爾摩決定授予他196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川端康成在得到這一消息後,第一個反應竟是對妻子說:「不得了,到什麼地方藏起來吧!」他驚慌失措,因為害怕受到喧囂和干擾。
可是,絡繹不絕的祝賀電話,蜂擁而至的新聞讀者,將鎌倉的川端住宅擠得水泄不通。這天晚上超過百人的新聞大軍,和前來祝賀的政府官員,親朋至友,造成了川端家空前絕後的喧鬧聲浪。川端身穿藏青色和服,不時露出無可奈何的苦笑,時不時生氣似地緘默不語,強迫自己抑制住想抽身離去的衝動,不得不在二十個麥克風前,嘟嘟囔囔地回答著記者的提問。
他只是淡淡地說:「是運氣好,是我的運氣好。我的文學,只是所謂感覺的東西。」
這一世界級的顯赫榮譽,沒給川端帶來快樂,只使他感到厭煩和倦意。
他對記者說:「獲獎的原因,第一托日本的傳統的福,因為我的作品表現了日本傳統。第二托各國翻譯者出色翻譯的福,但用日語審查會更好。第三托三島由紀夫君的福,他前年便進入候選人,因為太年輕不行,所以才讓我碰上了。」他強調說:「我本是愉懶無用之人。」
好不容易參加完了一整套儀式,川端說了一聲:「累了」。到旅館倒頭便睡,如釋重負。
川端康成喜歡清靜,對佛教情有獨鍾,晚年的業餘愛好是書法,漢字寫得活靈活現,而內心卻異常地矛盾。
他對因自殺身亡的古賀春江的口頭禪極為讚賞,「再沒有比死更高的藝術了。死就是生。」
川端康成在極度憂鬱、矛盾中選擇了「最高的藝術」——自殺。
1970年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不少作家趕到現場,只有川端康成獲准進入。有人甚至推測,川端之死與三島由紀夫不無關係。
(三島由紀夫)
在談到三島自殺的原因時,研究三島的權威佐伯彰一認為:「川端先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給三島君帶來了相當程度的衝擊。這是與作家的自尊心相關的微妙問題,三島君在暢銷書的問題上很介意,是一個非常爭強好勝的人。」
三島自戕後,川端前往現場觀看了三島身首分離的遺體,受了很大刺激,他對自己的一名弟子表示:被砍下腦袋的應該是我。
1972年4月16日,三島自殺之後17個月,川端康成也選擇含煤氣管自殺,未留下隻字遺書。兩人相繼自殺留給了後人無數的疑問。但他早在1962年就說過:「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日本民族是非常看重捨生取「義」,喜歡當現實和理想衝突時,有力量對抗的就爆發後慘烈死去,無力對抗的就走向頹廢,悽美詩意的死去,他們認為這種抱著自己的理想而死是美的極致。
走鬼才路子,專注瞬間盛,剎那衰的那種美感的日本作家都比較執著於這個問題,自殺的就很多,三島是努力對抗現實的,最後慘烈死掉,川端是無力對抗的,絕望後自殺。
比較起來,走樸實路子,關注人性的一些日本作家就好一些,比如夏目,志賀直哉,德田秋聲,他們的作品不是追求前一路上的作家所看重的那種繁華已逝的美感,而是追求平凡生活中的人性。
純分享世界歷史文化,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更多歷史文化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歷史文化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51706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