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東洋,他做了兩件事,日本奉上二十多個海盜浪人首級

1405年—1433年,三寶太監鄭和率領兩百多艘海船、2.7萬多人,從太倉的劉家港出發,七次遠赴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國家,開展外交、文化、貿易等各種交流活動,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鄭和下西洋。由於鄭和的航海之舉,早麥哲倫、哥倫布、達伽瑪等人約一個世紀,他本人也因此被稱為「大航海時代」的先驅。

鄭和下西洋的確是很牛,有人問了,為什麼只有下西洋,有沒有下東洋呢?答案是肯定的。其實,早在下西洋之前,鄭和也曾抵達東洋。這裡的東洋也就是今天的日本。

1404年,鄭和在明成祖的授權下,從桃花渡出發,統督10萬水師達到日本。10萬水師,這個規模比下西洋時大多了,而且還是軍人,難道有戰事發生?非也,鄭和是搞外交的能人。鄭和此行主要做兩件事:一是進行政治交涉,向室町幕府第三任將軍足利義滿宣曉明成祖旨意,要求其自行剿寇,並以日本國法進行懲處,不得違背;二是雙方簽訂了《永樂條》,也就是《勘合貿易條約》。「堪合」就是明朝朝廷頒發的執照簽證。顯然,明政府希望通過這個條約,雙方能以合法途徑進行貿易,而非不正當的搶奪。

這裡所說的寇,就是倭寇。為什麼要剿除倭寇?我們都知道自元朝末年起,倭寇不斷襲擾東部沿海,屢次侵犯山東、浙江等地。而到了明朝初年,倭寇的這種行為更加猖獗,他們在東南沿海一帶往往燒殺淫掠,無惡不作,這不僅影響了沿海人民的安全,還直接威脅到各國來華貢船的安全。堂堂大國,豈容嗜血分子為非作歹,這在任何時候都是不允許的。然而,這些倭寇是流動作案,難以一次剿除。加之,就在鄭和積極籌備下西洋工作之時,蘇州府和松江府一帶卻發生了倭寇侵犯事件。明成祖極為惱火,從當時形勢來看,必須先解決日本這個後顧之憂後,才可以大舉下西洋。他決定立即派人去日本進行政治交涉。鄭和下東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進行的。

面對明朝的諭旨,足利義滿自知理虧,他在接受明朝封賞的同時,隨即捉了二十多個盜魁,並派遣使節獻上倭寇首級,並保證今後不再有類似情況發生。足利義滿也接受了明朝封號,表示臣服,按屬國的名分向明朝皇帝呈遞國書。

鄭和回京赴命後,明成祖對鄭和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做法大為讚賞。隨後,明朝對日本國「嘉其勤誠,賜王九章」,並向足利義滿贈送了金銀、瓷器、冠服、文綺、書畫等物,並允許日本國十年一貢,正副使等可以多至二百人,在江浙貿易。日本也積極履行承諾,著手解決倭寇犯邊問題。到永樂十五年,我國東部沿海基本上實現了「海洋平靜」。

純分享世界歷史文化,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更多歷史文化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歷史文化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4806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