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戚繼光帶領戚家軍抗倭寇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現代人幾乎都以為,倭寇就是指來自日本的海上盜賊,其實不然,只因為日本古稱倭國,而最早的一批海盜來自倭國,所以人們才有這樣的誤解。
公元13世紀開始,倭寇頻繁出現在中國、朝鮮沿海,直到16世紀才漸漸消泯,前後歷時達三百年之久。這些倭寇並非純正的海盜,雖然他們曾經被歸類為海盜一脈,但其實際劫掠的對象不僅僅是海上船隻,有時還直接深入陸地,劫掠海邊城鎮,殺害大量人口。
這也就決定著倭寇不僅是海盜那麼簡單,還包括內陸上與之勾結的盜賊和姦商。他們最主要的組成成分是一部分日本武人、浪人、海盜商人和破產農民。
2
在這裡,浪人這個概念需要解釋一番。元朝末年,不少民間的武裝力量被朱元璋打敗,因為無法在中土立足,所以有很多逃亡日本,以日本周邊的海島為根據地,聯合了部分脫離日本幕府或領主控制的浪人和武士,返回中國海岸搶劫。也就是說,日本的浪人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本是中土人。所以說,倭寇指日本人,很顯然是不正確的。
再者,倭寇的侵擾行為並未受到日本政府的指使。13世紀至16世紀時期,日本正值軟弱無能的足利幕府統治,後又逢戰國時代,根本無力管理地方藩鎮和武士,四分五裂的日本國無暇顧及是否有倭寇出海橫行。
不僅如此,由於倭寇會從中國、朝鮮等地搶掠大量珍貴物品回到日本兜售,間接刺激了日本的經濟發展,所以日本政府對倭寇橫行事件便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既不縱容、也不控制的態度,令明朝政府無法直接指責日本,只能自行解決。
3
據史料記載,當時中國沿海的一些不法分子進行走私活動,同時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時有勾結無業的日本武士在中國沿海販私搶劫。其中,李光頭、許棟、汪直、陳思盻等大走私販聞名一時,令中國沿海居民聞風喪膽。真實的歷史就是,十寇倭者三四,其餘皆是本地豪強霸王。
明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六月,明遼東總兵劉江率師於「望海堝」全殲數千來犯之倭後,倭寇稍稍斂跡。但隨著明政府海防的薄弱,倭寇又再泛濫。直到1563年,戚繼光、俞大猷等帶領家將大破倭寇,同時整頓內陸奸販,才強硬地遏制倭寇活動。
1567年,明政府終於解除了長達兩世紀的海禁,允許中國商人到南海通商,隨著商貿活動的頻繁,四鄰皆能獲得優惠,倭寇活動才大大減少。
純分享世界歷史文化,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更多歷史文化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歷史文化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